摘要: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为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给出的路线图有四:一、推进国际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内容、新的表述话语与新的价值内涵。
原文 :《国际传播如何“更有效力”》
作者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邓涛
图片 | 网络
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为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给出的路线图有四:一、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构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三、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四、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形成多主体传播矩阵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释义有二:通过传媒或人际交往进行的超越国家界限的信息传播及其过程;以国家(政府)或社会组织为行为主体的超越国家界限的大众传播活动。现代意义上“国际传播”概念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并随着该国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几经嬗变。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国际社会发生变动的信息传达给本国受众的由外向内的传播;二是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的由内向外的传播。关于“国际传播”,学术界普遍地存在广义(一切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和狭义(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两种理解。世纪之交,主流语境中使用较多的是“对外传播”,之后较多使用“国际传播”这一提法。
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分为重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我国媒体主动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加快建立海外机构,大体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及重要城市,利用多手段报道全面呈现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谁是国际传播的主体呢?主要有四,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国际传播的主体亦会经历由一元主体(政府)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它已经不再仅仅是政府或主流媒体(新闻专业精神的最佳实践者和体现者)的事情,所以须进行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以形成顶层设计之下各部分的协同联动、传播主体协同联动形成舆论强势。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在于打造多元协同的传播渠道。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形态等,进行更精准的话语切换,用域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形成不限于政府组织、机构媒体、企业、高校、智库、出版、展览、画院等的多主体传播矩阵,用集成效应改变失衡、板结的国际传播权力格局。
何谓“更有效力”与如何实现
当下中国在硬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缩小,但在传播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距。换言之,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和综合实力不匹配,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刻板印象的“反差”、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刻板印象特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交流时,先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分开,尔后夸大彼此之间的差异,将对方文化简单归类,并将这样的判断扩大到其他文化群体直至整个文化。长期以来在国际舆论场上,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原因,西方话语始终高居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相对弱小,存在有理说不出、道不明的不利情况。
如何理解“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里需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曰“效力”。效力指事物所产生的正能量作用,包括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发生等维度。二曰“国际传播体系”。它意为按照一定的传播规则所建立的,用以实施国家或社会组织的跨国传播战略的系统与运行机制,包括跨国传媒的组织系统、国际新闻的生产系统和信息交换及信息采购系统等。中国声音在全球舆论场的话语权,与其应有的地位不相匹配。西方国家多采用战略传播,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国际传播实践。比较而言,我国将国际传播战略作为传播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中国要成为全球传播治理的中流砥柱之一,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则需要形成系统合力,久久为功。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际局势加速演变,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实为一个系统工程,组织实施中需要把握好若干路径。
首先,须树立国际传播的全局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理念、长远理想,完善体制机制,以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大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与力量统筹,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目前我国以国际传播中心为名的地方国传机构已逾30家,如何联合更多的区域国传中心实现共同发展进步,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我们应共同面对并思考的问题。
其次,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核心是优化拓展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和健全话语效果评估机制等),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亟待破除“西方中心论”,把握好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与故事讲述的生动性,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国际传播逻辑和实践变化。不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目标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最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关键在于增加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特别注重从文化视角推进国际传播,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有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内容、新的表述话语与新的价值内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将有效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交流互鉴为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华文化具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体现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责任担当;融汇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国际传播中需要把文明逻辑视作基点,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提炼出来,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成果展现出来,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中国贡献。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8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拓展阅读
从文化体验到情感共鸣:数字媒介如何破壁春节国际传播 | 社会科学报
传播 | 破解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深层密码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