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旧婚姻习俗中,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盖头”,盖头的主要作用是遮羞,同时,对外也增加了神秘感,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新婚情趣了!
话说,你知道“红盖头”是怎么来的吗?
在旧婚姻习俗中,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盖头”,盖头的主要作用是遮羞,同时,对外也增加了神秘感,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新婚情趣了!
盖头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有研究认为,唐朝时西域文化大量传入中原,西域妇女的面纱就被唐人接受,进而演变成了婚礼时女性的盖头。
唐代的西域,其实就是今天的中亚。在“天可汗”为我们打下的广袤疆域中,西至咸海,南抵波斯,阿富汗乃至大半个中亚都归属于陇右道的版图。
可鲜为人知的是,在我们看来喜庆吉祥的蒙盖头风俗,曾经却一度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在深受伊斯兰教影响的中亚地区,妇女的解放之路艰辛且漫长……
其实,中亚地区的人民已经算是相当幸运的了。早在沙俄时期,当中亚人民还生活在帝国的奴役与压迫中时,一场教育改革的“甘霖”就已经降临到这片土地。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对中亚地区人均“胎教肄业”的文化水平,一个名叫加斯普林斯基的人站了出来,决心用一场教育改革及社会文化和政治启蒙运动改变这样的惨状。
但想要发动一场“运动”,统一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在“经堂教育”还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亚地区,想要让这里的人们接受其他的思想难上加难。
在苦苦思索了许久后,加斯普林斯基想出来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于是,在“泛突厥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场名为“扎吉德运动”的文化教育改革,在俄国全境操突厥语的民族中渐渐了蔓延起来。
“扎吉德”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的“乌苏勒·扎吉德”,意为“革新、新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因此,这场运动就是从学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开始的。
扎吉德主义者在保持与伊斯兰教价值观衔接的同时,开始建设学校,发展印刷。借此东风,欧洲流行的读报、看戏、阅览学习等文化形式都被引入中亚社会,民智得以启迪。
而随着语言和文字的普及,这场运动也从学校教育改革逐渐扩展到社会文化的启蒙和寻求政治的自治独立。
最为关键的是,扎吉德运动甚至还对女性的启蒙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中亚地区的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这里的妇女多是穆斯林,在伊斯兰教义的约束下,妇女群体为遮盖“羞体(如头发、脖颈)”,就不得不常年与头巾、面纱、长袍为伴。
男性充当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作为妻子和母亲,女性就被赋予了维护家庭和谐、教育子女的义务,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参与公共事务,但范围相当有限。
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扎吉德主义者们还是创办出了专门的女子新方法学校,为女性提供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
女子学校的课程内容相比起传统经堂教育,已经相当现代化,其中的很多内容甚至与后来的苏维埃女子学校教授的内容高度相似。
可教育改革,终究不是社会革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保守和封闭才是常态,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
中亚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社会观念对女性接受教育的态度非常消极,将女孩送往女子学校的家庭数量也相当有限。
而女性遭受的不公对待,更是反映出了扎吉德运动的现实困境。
当他们将诉求转向政治地位之时,保守势力和封建力量就不再无动于衷,各种反动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扼杀了这场教育改革。
虽然扎吉德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这场微雨总还是浸润了这片土地,直到一场全新的社会变革降临中亚,埋下的种子也迎来了破土的契机……
社会革命的春风“男女在婚姻方面的法律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而是其结果。”这就是1884年,恩格斯率先对男女平权问题做出的剖析。
而列宁更是将这一论断发扬光大,认为“资本主义连形式上的平等也不能贯彻,这种不彻底性最鲜明的表现之一就是男女间的不平等。”
于是,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可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国家,就成了苏维埃高层的重要议题。
当苏维埃政权在中亚确立后,妇女解放工作就逐步展开,在亚历山德拉·科伦泰的主导下,妇女部很快成立,而这个部门的主要责任,就是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妇女解放工作。
在妇女部的辛勤工作中,妇女俱乐部、扫盲学校和红色毡房等机构纷纷成立,妇女们因此获得了学习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机会。
到1925年,土库曼的相关机构已达375所,塔吉克的妇女俱乐部更是延伸到了工厂、农庄和偏远村庄。
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妇女的生活条件,传统社会的反感倾向也在逐渐降低。
斯大林觉得时机已然成熟,就下令中亚局于1927年发起了“胡居姆”运动,通过法令形式强制推行“摘除面纱”的活动,要求为中亚的妇女争取真正的解放。
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地区最早响应了国家的号召,组织公开摘除面纱活动,随后,其他共和国的部分地区也开始纷纷效仿。
紧接着,新的法律陆续出台,禁止一夫多妻、取消彩礼童婚、简化离婚程序等各类移风易俗的工作紧随而至,眼见功成就在眼前。
可深厚的宗教传统和社会观念岂是这么容易就能根除的?
妇女解放运动触及了中亚社会的核心规范,面纱、帕兰吉、雅什马克等服饰习惯的改变,立刻引发了中亚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尤其是男性群体对妻子摘除面纱极为抵触。
运动期间,更是由于大量妇女尝试离婚,引发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抗,这些反弹直接导致了许多妇女遭到暴力侵害,甚至出现妇女被杀害的极端情况。
可苏联政府也不是软柿子,推动妇女解放本来就是国策,要是这点阻力就能难住政府,其他工作还怎么展开?
于是,更多的行政强制手段接连砸向中亚诸国,世俗化建设的方针也直接与反对势力唱起了对台戏,誓要将当地的“封建陋习”彻底扭转。
就是在这样的强势推动下,大量妇女开始涌入劳动市场。1925年乌兹别克女性占工厂工人总数的18.2%,仅仅两年,这一比例就上升至21%,土库曼等国也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
尤其是在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妇女一跃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这更是直接支持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二次大战中亚各国支援前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妇女解放运动显著提高了中亚妇女的社会地位,城市地区尤为显著。
1926年至1939年间,妇女在轻工业中直接占据主导地位,服装行业的女性参与度甚至达到惊人的82.3%。
同时,女性也开始广泛参与政府和社会的管理工作,1944年,妇女在最高议会和联合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的比例一度高达55.5%,农村地区理事会成员中76.5%都是女性。
到20世纪80年代,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共和国的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接近男性水平,女性在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从业比例更是超过70%。
中亚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提升妇女地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女性的识字率、就业率和参政比例都显著提高。
这场运动更是深刻改变了当地妇女的生活方式,还将苏联的意识形态渗透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加强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由于解放运动的彻底性,即使后来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甚至发生了传统观念的回潮,但妇女的地位却一直都受到国家的保护,而新世纪的风,也必将给这些国家带来新的变化……
廿一世纪的新风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分别独立,新独立的各国在宪法中都也确立了性别平等的原则。
但独立后的各国并没迎来顺利的发展,随着经济转型的失败,各国的失业率急遽攀升,在此影响下,传统性别观念死灰复燃,女性的就业因此受到打击。
但悠久的妇女解放史让这些难题不足为惧,紧随传统观念而来的,还有当年那场席卷了整个突厥世界的扎吉德运动。
乌兹别克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继任之初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追授纪念扎吉德启蒙运动代表的杰出贡献。
由于扎吉德主义者们作为提倡民族主义的先驱被重新评价,各国也都重新掀起了“教育改革”、“妇女解放”的思潮。
而除了国内相关活动的进行,多维的国际参与合作也为这些国家的女性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哈萨克42%的中小企业都由女性领导,个体企业主中女性占比更是高达50%,而这些企业也确实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国际合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吉尔吉斯的高校积极建设孔子学院,从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已有200多名女性完成汉语学习,为跨国交流的储备人才。
中亚五国也都支持将妇女发展纳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框架,在吉尔吉斯建立的的缝纫培训中心就成为了最为生动的示范案例。
从苏联时期的“摘面纱运动”到21世纪女性主导中小企业,从中亚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到女性议员占比突破30%,中亚国家的妇女解放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
而如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妇女发展领域的合作,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更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选择。在新的起点上,这种跨区域的妇女合作也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1917-1936年中亚的妇女解放运动研究》[D]卢敏
[2]《帝俄时期中亚扎吉德教育革新运动研究》[D]薛钢
[3]《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女性智慧和力量——中国-中亚妇女发展论坛侧记》[N]吴军华、李菁雯
[4]《凝聚女性力量,共创中国中亚美好未来——纪念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妇女发展论坛摘编》[N]徐阳晨
[5]《苏联中亚地区的妇女情况》[J]陈雪玲 摘译;辛人 校
[6]《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M]潘萍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婚姻家庭、妇女解放》[M]北京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组
[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解放》[M]中国妇女杂志社编辑出版
[9]《苏联妇女的平等权利》[M]中国妇女杂志社编辑出版
[10]《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风土人情-民俗与故乡 卷》[M]徐兴无
来源:微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