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历经数千年,很多人都在尝试给出答案,其中也包含我们。我们的答案未必就是真相,但代表了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梦如同幽灵一般,既荒诞怪异,又玄妙神秘。
虽然我们每天都做梦,但我们难以一窥它的全貌,它悄然而至,又戛然而止。
从人类诞生那天起,梦就伴随着人类直到现在,那么梦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历经数千年,很多人都在尝试给出答案,其中也包含我们。我们的答案未必就是真相,但代表了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梦是一粒种子,它由潜意识播种在我们的心田,在夜里生根发芽,用人生的风雨浇灌,陪伴我们一路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守护我们的参天大树。
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只有当你累的时候,你才会仰头看见这棵生命之树,当它赫然出现在头顶时,那就是被你曾经视而不见的梦。
梦是潜意识的语言。
这看似简单的回答,却是梦的本质。
有人曾说,“我从不做梦,我不需要知道梦讲了什么。”
这种说法表达了对梦的天然排斥,但这种排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排斥。
每个人都是两个“我”组成,一个是意识中的“我”,一个是潜意识中的“我”。这两个“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述,很多人只看到意识中的“我”,却忽略了潜意识中的“我”。
梦是潜意识的表达,也是来自内心世界“我”的心声。
我们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相通其实就是两个人潜意识之间的互通。
不承认潜意识中的“我”,那就是不相信水有击穿岩石的力量,必然不会相信虚无缥缈的潜意识,更不会相信潜意识所蕴藏的智慧。
梦虽然荒诞不经,但从不说谎,这一点是梦境的根本。
解读梦境的浅层价值是借助潜意识去认知身边的人和事,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掌握潜意识提供的哲学与智慧。
为了说清楚梦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对梦做全面的了解,从浅显易懂的故事开始,再深入到复杂的原理。
只有对梦有了基本的感性认知,才能深入体会梦境的意象,由浅入深符合认知的过程,这其中有很多开放性的观点和推理供大家参考。
对于潜意识的解读推理可能天马行空,可能颠覆传统的认知,无论多么匪夷所思,无论多么惊世骇俗,但这本书依然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对于书中的内容,信或不信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是否无惑。
关于解读梦境,绕不开众所周知的《周公解梦》,周公与梦的关系在孔子这里得到了印证。
《论语》中曾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看来已经老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从“不复”二字可以看出,孔子年轻时就梦见过周公,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梦见周公呢?周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来源:百科阅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