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中,胡适翘着二郎腿,身着西装,神态自若地侃侃而谈,看向身旁的蒋介石仿佛在看一个普通学生,在看蒋介石则正襟危坐,中山装笔挺,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拘谨地置于膝头,像个小学生一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8年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现场,一张合影定格了蒋介石与胡适并肩而坐的瞬间。
画面中,胡适翘着二郎腿,身着西装,神态自若地侃侃而谈,看向身旁的蒋介石仿佛在看一个普通学生,在看蒋介石则正襟危坐,中山装笔挺,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拘谨地置于膝头,像个小学生一样。
在这张合影之前,当时的蒋中正作为总统,为了表示对胡适先生的尊敬,亲自参加胡适先生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典礼。
在这张合影背后,有着一段故事,大家都知道胡适是个特别会说话的人,而且特别顾及蒋介石的“面子”。
但是在中研院就职典礼上,当着大庭广众之下说蒋介石错了,让对方下不来台,就连李敖都曾在电视讲话中也说到胡适这次“可圈可点”的“疯狂”之举。
李敖说:“蒋介石是多么凶悍的人,是多么不许别人讲话的人,居然在大庭广众面前,任胡适先生出来指责他的错误,这个情况太少见了。”
当时,“中研院”里有不少人和北京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典礼现场,蒋介石发表致辞,在讲话过程中,他对“五四运动”发表了一些颇有微词的言论。
大家都知道,胡适这人平日里为人处世一向温和体贴,说话做事都很周全,按常理来讲,就算他对蒋介石关于“五四运动”的看法并不认同,也完全可以选择私下里和蒋介石好好商讨一番。
毕竟,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反驳,让蒋介石这位总统在大庭广众之下下不来台,实在不是个明智的做法。
更何况,那天蒋介石可是专门来给胡适捧场的,从人情世故的角度来看,胡适本就应该采用更加妥帖、委婉的方式和蒋介石交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义正辞严、当仁不让地去反驳。
可胡适偏偏就这么做了,胡适纪念馆馆长雷祥麟透露,蒋介石因为这件事气得不行,怒火中烧到了极点。
他气呼呼地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是他“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还毫不客气地骂胡适“真是一狂人”,蒋介石被气得连觉都睡不着了
更有意思的是,本文开头的那张合影,就发生在那场典礼过后,蒋介石正襟危坐,反观胡适翘着二郎腿、洒脱自在,从照片谁能看出来两人内心的矛盾呢?
早前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胡适原本一直坚守着“不做政府的官”这一原则,但民族大义当前,个人的原则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他先是担任了国民使节,肩负起特殊的外交使命,后来,他又出任中国驻美大使,正式踏上了外交战场。
在大使任上,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个人的国际学术影响,展示中国军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努力争取美国各阶层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在中国抗战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他不辞辛劳地与美国政府进行多轮艰苦的谈判和斡旋。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为中国争取到了美国政府实实在在的经济援助,鼓舞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信心。
他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同的尊重,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他在抗战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抗战胜利后,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两大势力分裂后,胡适选择站在蒋介石集团一边。
他或许有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考量,但这一选择却让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背道而驰。
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人民逐渐看清了历史的走向,胡适也因此逐渐遭到了人民的唾弃。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局势已经十分明朗,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北平,胡适深知自己的处境,他匆忙乘机飞往南京,试图在动荡的局势中寻找一丝安稳。
1949年初,他又远渡重洋去了美国,在纽约81街104号定居下来,直到1958年,漂泊海外的胡适才返回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
胡适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宏大的志向,他满心期待着能把“中央研究院”打造成像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那样的国际顶尖学术机构。
普林斯顿研究院在国际学术界那可是声名远扬,汇聚了全球各地的学术精英,科研成果斐然,是无数学者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
胡适希望“中央研究院”也能有那样的影响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学术交流与研究的中心,吸引众多优秀学者前来,推动学术的蓬勃发展。
但他很清楚地知道,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而言,此“中央研究院”均已无法与中国科学院相提并论。
曾经,胡适在学术界那可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他游走于各大高校、学术团体之间,发表演讲、传播新思想,推动文化运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局势的动荡,他的舞台变得越来越小,处处受到掣肘,很多想法和计划都难以顺利实施。
在蒋介石看来,学术研究也应该为政治服务,要为巩固他的统治提供理论支持。
但胡适是个纯粹的学者,他深知学术研究应该保持独立和客观,不能被政治所左右。
所以,当蒋介石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胡适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明确回应,他真诚且坚定地说:我个人认为,我们学术界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提倡学术。
美国归来后,胡适做《老鸦》诗一首,以“天寒风紧,无枝可栖”之句聊表其无所适从的无奈心境。
他不知道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哪里才是他安放那颗高傲学术良心的净土,哪里才能让他继续安心地追求学术真理。
胡适与蒋介石间的交往,一直是个备受关注且饱受争议的话题。
实际上,在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眼中,特立独行、自由不羁的胡适,都像是个“异类”,很难赢得他们的完全认可与喜爱。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似乎对胡适颇为器重,1938年,全面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局势万分危急,国际外交舞台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蒋介石看中了胡适的才华与声望,力邀他出任“驻美大使”,后来,蒋介石又动了让胡适出任“外交部长”的念头,想把他进一步拉进政治权力核心。
可胡适心里清楚,自己一心向学,对政治权谋并无太多兴趣,于是他巧妙地推脱婉拒,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学术追求。
1948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精心策划了一场“总统竞选”戏码。
他深知胡适在知识界和民间有着极高的威望,便极力邀请胡适出山,陪衬自己“竞选”。
蒋介石甚至提出了一套看似“双赢”的“胡蒋体制”方案:让胡适当个有名无实的空头“总统”,而自己则牢牢掌握实权,担任“行政院院长”。
这其实不过是蒋介石玩弄的政治手段,想借胡适的名声来粉饰自己的统治,同时进一步架空胡适,让自己大权独揽。
到了一九五四年,当时蒋介石谋求连任“总统”之位,竟然冒出一些人,极力撺掇胡适站出来和蒋介石竞争这个“总统”宝座。
幸好胡适坚持表示自己患有十年以上的心脏病,态度坚决地表明自己绝不参加竞选。
对于蒋介石政府来说,胡适一直就是他与美国人传话的“中间人”而已,尤其是在他去台的前几年,更是这样。
后来因为美国国民党政策的改变,胡适的地位渐渐下降了,但是蒋介石也不好公开与胡适翻脸,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在日记中痛骂胡适,在现实中却对胡适十分礼遇的蒋介石。
由此可见,胡适和蒋介石之间,就像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思想观念、政治理念都大相径庭,实在是颇不合拍。
胡适这具一心扑在学术上的“书生之躯”,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遵循蒋介石为他精心铺就的那条充满权谋与算计的政治之路呢?
但其实,说他们矛盾重重,那可一点不假,但矛盾归矛盾,他们彼此欣赏也是不争的事实,蒋胡二人确实是走到了最后,并且终生也没有撕破脸,他们依然给对方以最大的尊重和面子。
他们两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深知彼此的底线在哪里,也明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一种表面的和谐对于双方都有好处。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如果胡适尽力去逢迎蒋介石,他就不会生胡适的气了,文人的风骨,是需要包容的,老蒋对胡适既欣赏又嗔怨,像是一对欢喜冤家。
1962年2月24日,在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猝然倒地晕倒,旋即溘然长逝。
蒋介石曾亲自撰有一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并亲自参加吊唁,颁布褒扬令,对胡适的一生给予很高评价。
中国新闻网——蒋介石曾被胡适当面指“错误” 气得睡不着2012-12-18
科技日报——胡适“风骨”的背后2015年12月12日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