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明时期各项重大历史事件,在清朝的记载中都被刻意抹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19:04 3

摘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这些明末时期由满清犯下的累累罪行,为何没有被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满清鼓吹者认为当年的无耻屠杀行径是民族融合?他们的颜面底线到底在哪里?如今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过往?是否应该对于满清进行彻底的清算?”

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50-抹去的是记录,抹不去的是历史尘封的记忆

一直以来,针对南明这一场场充满罪恶的历史事件,省愚都有一系列埋藏在心中的问题: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这些明末时期由满清犯下的累累罪行,为何没有被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满清鼓吹者认为当年的无耻屠杀行径是民族融合?他们的颜面底线到底在哪里?如今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过往?是否应该对于满清进行彻底的清算?”

厚重的历史故事

以上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无法立刻得到答案,尤其是如今的我们尚且生活在连官修《清史》尚未完成的年代。

但是,这一切都无需担忧,让我们从几百年前的有志之士的记载中,去找寻上述这一系列问题的终极答案。

·真实的历史,只能写在记忆中

首先一点,咱们必须要认可的是,南明时期的真实历史,并不在书简的记载中,因为任何敢于记载那段历史的人早已经被满清的屠刀一抹而过。那么真实的历史在哪里?要么是隐晦地留在了诸如《红楼梦》这样讥清悼明的宏观巨著中,要么只能埋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众所周知,清朝官方的压制与文字相关的案件,实在是罄竹难书。

满清入关后,为巩固统治,通过企图管住人们记载什么内容和禁书的方式系统性地抹除对其不利的历史记录。例如著名的《扬州十日记》被列为禁毁书目,仅在民间以手抄本秘密流传。当然,有一点不能理解的是,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一小撮居心叵测的人,不知道怀着什么样的目的还在极力否认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否定当年在扬州的惨案。

然而,这一切直到清末才由革命党人从他国带回中国。并且,满清官方编纂的《明史》也刻意淡化清军暴行,转而强调明朝的“黑暗”以对比清朝的“正统性”。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枉死在那年那月的人们的亵渎。

另一个角度,满清终其两百余年的苟延残喘,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根本原因,当然是其作为征服王朝,需通过“满汉一家”的叙事强化统治合法性。相比而下的民族隔离政策,比如满城制度或者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等制度,又与屠杀暴行形成矛盾,官方话语更倾向于宣扬“民族融合”而非历史真相。换言之,禁止民间的自我记录,只允许一个口径,在这种情况下,两百余年,整个华夏社会的思想发展陷入停滞。也正是这段时间,欧洲完成工业革命后,彻底将泥古不化的满清甩在了身后。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为人们保留记忆碎片的,居然还是一些国际友人。历史记录的散佚与选择性留存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显得尤为特殊。部分记载依赖民间幸存者或外国传教士的目击记录,这里需要点名传教士所作的《鞑靼战纪》,这些资料将真实的过往字斟句酌的留下了印迹。然而,这些资料虽长期未被纳入官方正史体系,但并不影响人们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叙述去追寻那段痛苦的时日。

·承认错误就这么难吗?

言及此,有时候我们想问,对于满清来说,承认历史暴行的客观性真的就那么难吗?换言之,承认错误就那么难吗?

您还别说,承认错误,是那群人无法理解的现代文明思潮,在他们的眼里,除了杀戮,再无其他。

《扬州十日记》、《明季南略》这样的珍贵史料,和西方传教士记录均证实了屠杀事件的存在。例如咱们曾经在《南明大事记》合集中详细论述过的江阴八十一日中,全城殉难者达17万余人,仅53人幸存。此类暴行是清军为镇压反抗、推行剃发令而采取的极端手段。甚至也可以认定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极度野蛮的历史过往。但是,您看,时至今日,又有谁能站出来为此事说出个一二呢?

记忆最终被迫埋藏在心里

每每提及到满清,总有一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心里的辫子都没能剪掉的人,冒出来给大家强调所谓的“历史复杂性的多维审视”。他们会恬不知耻的认为,说出真相的人是在破坏民族团结。如果民族团结需要谎言来维系的话,咱们是否考虑过这样的现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满清虽以武力征服中原,但最终在文化上被汉文化同化,举个例子,您看现在哪个满族还会写满文的?您叫他站出来!因为,历史客观形成的如满人逐渐使用汉语到全盘使用汉语且不会满文的现状,这种情况在学界被称为“逆向融合”。但实际上,这是汉文化博大精深的终极体现,并非满清既得利益者们主动推动,而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既然这段历史如此复杂,我们又如何通过历史评价的局限性去正确看待呢?

满清已灭亡百余年,当代社会的民族构成和文化认同早已超越了历史的恩怨。如果将现代民族关系与历史暴行直接挂钩其实是缺乏现实意义,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当然,排除那些还在意图复辟满清的那些人。

从法律与道德层面的困境,本质上讲,虽然说大家每每读起这段历史,觉得愤怒不已,但是“清算”历史政权是缺乏法理基础的,且易陷入“以今责古”的误区。面对历史,正视错误是极为高尚的行为,选择逃避却是很多人的自然选择。

所以,要论述历史研究的科学态度,咱们更应关注如何通过学术研究还原真相,而非情绪化批判。例如,现在就有很多学者利用档案和跨学科方法深化研究,近年来,人们便对于满清在大同进行的屠城有了新的发现,详情请查阅鄙人《南明大事记》中的论述。

·鼓吹者请不要秀下限

既然如此,为何真相还是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传播?说好听点,这是学术观点的分歧;说难听点,是那群鼓吹者着实毫无下限。

部分学者,当然,也不知道这种人能不能叫学者,如阎某,其顶着一头白发还在强调野蛮的满清在疆域整合、多民族共存上的贡献,认为剃发易服是“文化交流形式”。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清初六大弊政,也就是屠夫多尔衮推行的剃发、圈地、投充等弊政,这些弊政的压迫本质被鼓吹者们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其混淆了“强制同化”与“自然融合”的界限。

另一个维度,话语权的影响在满清的那两百年中起着重要作用。满清统治者通过所谓“满汉一家”的口号掩盖民族压迫,现代某些鼓吹者可能延续了这一叙事,或出于维护“大一统”史观的需要,选择淡化暴行。

如果咱们延伸开讲,颜面底线与历史虚无主义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鼓吹者常以“历史工具论”为由,认为强调屠杀是“破坏民族团结”。但真正的民族团结应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而非回避或美化暴行。例如,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逻辑与某些满清鼓吹者如出一辙,均是对历史真相的亵渎。

没错,说的就是有些人,这群否认满清屠杀的鼓吹者们。

·正视过去,才能面对未来

最后,咱们回到话题的主旨来,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用“正视过去,才能面对未来”定义,再贴切不过。

将明清易代的复杂面貌纳入教科书,既承认清军暴行,也客观分析其历史背景,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叙事。鄙人认为,这种做法如果前面几十年没有能做到,将来的岁月里,一定要做到。这是学术研究的责任,也是学者应秉持的“史德”。

正视历史,面对未来

通过公共讨论和文艺作品,比如史可法纪念馆、江阴抗清纪念地的参观学习,去传播历史记忆,使公众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知。这便是吾辈应当秉承的正确历史观。

到头来,省愚想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唯有正视过去的血腥与荣耀,方能真正实现民族和解与文化共融

到此,今日的文章论述完成,如果您满意请留下您的红心,如果您不满意,还请评论区提出指正意见。如果可以,点击鄙人的头像,或许您还能看到更多符合您三观的作品。省愚在此谢过大家。

来源:省愚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