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1879年侵占琉球,长达146年,现如今琉球人生活如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6 20:51 2

摘要:别忘了,那是日本在1945年亲手把他们往火坑里推的。再往前推,1879年,日本用一纸政令干掉了琉球王国。146年过去了,日本说琉球人变成了“日本人”。可这话听着,总像是在催眠自己。

1972年,美军把冲绳还给日本。日本人拍手叫好,觉得这叫“历史回归”。可岛上的老百姓,站在街口,望着远去的美军舰队,谁也没笑得出来。

别忘了,那是日本在1945年亲手把他们往火坑里推的。再往前推,1879年,日本用一纸政令干掉了琉球王国。146年过去了,日本说琉球人变成了“日本人”。可这话听着,总像是在催眠自己。

今天的琉球,到底过得怎么样?

1879年,日本政府派遣军队和官员,以“处理藩属制度”为名,将琉球王国彻底吞并,并设置为“冲绳县”。

这一年,日本迈出了殖民扩张的重要一步,而琉球,从此失去了在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地位。这个决定并未经过琉球人的同意。没有全民公投,没有国际裁决,只有军舰和法令。

接下来的一个世纪,日本推行的是“文化同化工程”。日本文部省编撰的教材取代了琉球旧有的汉文教本。琉球语在学校和政府机关被禁止使用,汉文书籍被大量销毁,王室宗庙被强拆,汉风建筑被拆改为日式样貌

孩子在课堂上说方言,会被惩罚。“方言札”,一块小木牌,挂在谁脖子上,谁就成了今天的“违反者”。

1972年,美军将冲绳归还日本。日本政府立即启动了名为“四个十年振兴计划”的政策。1977年,“回归五周年”之际,冲绳县民的态度冷淡。

民调显示:仅有40%的人认为回归是“好事”,而55%的人直言“回归不如预期”。五年后数据反转,1982年认可“回归有益”的升至63%。此后每五年一次的“回归民调”呈现持续上升趋势,1992年认可度已达88%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设置了身份管理系统。在一份2007年大规模电话抽样调查中,林泉忠博士的研究显示:71.4%的冲绳受访者认为琉球被日本吞并是“好事”,仅有7.6%表示“是坏事”

在身份认同方面,琉球大学1996年调查明确指出:42.6%自称为“冲绳人”,31.2%自认既是“冲绳人”也是“日本人”,而明确认同自己是“日本人”的仅12%。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不到0.1%的人愿意说自己是“琉球人”

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的“改变看法”。它是结构性工程的成果。它背后是教材的更改、地方媒体的整合、公共资源的再分配。要办三年多次往返日本签证?第一次必须从冲绳入境。这个细节背后,是政策对地方旅游的刺激,更是对外宣称“冲绳是本土一部分”的口径构建。

民调数字的变化,不是社会心灵的自然演变,是在制度与政策层面的压制下形成的“现实选择”。接受“我是日本人”,才能获得社会便利。可在这一代代的语言剥夺、制度规训中,那一句“我是琉球人”,已经不再敢被大声说出。

在政治民调的冰冷数字之下,是一个民族记忆的退化过程。但历史不是一纸民调能掩盖的。真正的裂痕,是写在岛上每块碑文和每条街道名里的。只是它们太安静,不会开口说话。

1945年,美军准备发起对冲绳岛的大规模进攻。美军首先攻占庆良间群岛,将其作为前线跳板。岛上驻扎着日军部队,防御资源紧缺。此时,一个荒谬到冰冷的命令在岛上传出——“命令居民自杀”。

庆良间群岛居民多达上千,面对日军的要求,不得不对亲人、邻居下手,然后自己服毒、跳崖、切腹,方式多种。有人用手榴弹捆绑全家,有人用布绳勒死年幼的子女。最终,超过1000人死于这场“战术净化”。

日军说,这是为了不让居民成为美军“间谍”,妨碍作战。这种逻辑之下,平民不是人,是“潜在危险源”。而这些岛民,已经在日本统治之下生活了60多年,仍然在战争关键节点被当作弃子。一代人都过去了,琉球人还是被当作“非我族类”

整个冲绳战役,日本投入兵力超过10万人,其中包括2万多名被强征的琉球青壮年。战斗结束后,美军统计,自己阵亡2.8万人,而冲绳居民死亡超过36万人,其中约27万人是被日军直接屠杀。琉球总人口为47万,战后统计仅剩11万人。死亡比例超过75%。

日军在冲绳不仅屠杀,还践踏人伦。女性被强奸,老人被迫运送弹药,小孩被用作“人肉诱饵”。这些行为,并不罕见,而是系统性安排。在后勤薄弱、军心不稳的局势下,琉球人成了“献祭对象”。

庆良间岛的“集体自杀”,并不是唯一。冲绳本岛也有多个村庄出现同类事件。居民不是战死,而是“战前就安排好”的“非战斗性牺牲”。日本政府至今对这些事件避而不谈。战后追责无一人。道歉,没有。补偿,没有。反而在教材中删改了大量涉及“军令自杀”的内容。

战争是军队的事,但在琉球,日本把战争变成了“人口清洗”。不是对抗敌人,是对岛民的肃清。这不是战争胜负问题,是民族对待“附属者”的姿态问题。

至今庆良间群岛部分岩壁上仍可见当年的血迹与爆痕。每年清明前夕,少数老人还会在山坡烧香祭拜。但新的游客不会知道这是什么。他们看到的是“冲绳潜水胜地”,一片碧海蓝天。海底的沉船和尸骸,被当作“深潜打卡点”。琉球人的血,被用来换取今天的旅游口碑。

1970年,琉球独立党成立,声称“要重建琉球王国”。他们没有军队,没有媒体渠道,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群众基础。2006年,第二代党魁屋良朝助竞选冲绳知事,失败,得票率低至个位数。

这个结果,不是因为琉球人不痛恨日本,而是因为代价太高。独立,意味着与日本中央财政脱钩。1996年琉球大学一项调查显示:38.4%的冲绳人希望“财政预算独立”,13.2%希望“除外交外全面自治”,但明确支持“完全独立”的不足3%

不独立,不是认同,而是恐惧。在“四个十年振兴计划”之后,冲绳成为日本旅游政策重点区域。每年中央拨款中,冲绳获资比例远超平均水平。如果脱离日本,基础设施、医疗资源、国际签证、财政转移支付全都难以为继。

此外,日本还通过外交操作,将冲绳打造成“亲善区”。中国大陆游客欲获得三年签证,首访必须经冲绳入境。这是战略地缘绑定,更是“国际宣传秀场”。

政治压制、经济牵制、文化模糊化三者并行,形成了一个“身份管理闭环”。琉球语被列为“地区方言”,而非“独立语言”;琉球历史在教科书中被浓缩为一页插图;老琉球姓氏“尚氏”在行政上被视为“特殊登记”。

“你可以说话,但别说你不是日本人。”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存在的身份管理口径。敢说自己是“琉球人”的人,不会得到社会便利,也可能被边缘化。

今天的冲绳,商场里是日语广播,可在地下书店的小格子里,仍能找到影印本《中山世谱》、手抄《万国津梁钟铭文》。这些东西卖得不快,读的人不多,但从没断过货。

一个民族的存在,不能只看他有没有军队和政权。琉球没有独立,但琉球人没有彻底消失。他们的存在方式,藏在老人的口音里,藏在墓碑的朝向上,也藏在一些人不敢明说的眼神中。

来源:小僧乱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