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真|《永远的赵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21:40 2

摘要:赵丽蓉的一生是扎根泥土的艺术长征。八岁登台唱《桃花庵》,她在唐山乡间的土台子上,把评剧的根须深深扎进民间。1962年《花为媒》银幕上的“报花名”,让她的“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唱遍大江南北,这段融合唐山方言与评剧韵律的经典唱段,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她塑造的

《永远的赵妈》

文//信 真

一、戏比天大:从评剧舞台到春晚殿堂的艺术长征

赵丽蓉的一生是扎根泥土的艺术长征。八岁登台唱《桃花庵》,她在唐山乡间的土台子上,把评剧的根须深深扎进民间。1962年《花为媒》银幕上的“报花名”,让她的“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唱遍大江南北,这段融合唐山方言与评剧韵律的经典唱段,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她塑造的阮妈、杨母等角色,用生活化的表演打破戏曲程式,让观众在笑声中看见真实的人性。

1988年首登春晚,60岁的赵丽蓉完成从戏曲演员到小品艺术家的华丽转身。《打工奇遇》里“货真价实”的毛笔字,是她苦练一个月的成果——不识字的她先请书法家写下,再用铅笔描摹上千遍,最终在舞台上悬腕挥毫,将传统艺术的风骨融入现代表演。《如此包装》中,她把评剧《报花名》改成说唱,“麻辣鸡丝”的戏谑背后,是对传统文化商业化的深刻反思。这些作品不仅是喜剧,更是用笑声解构时代命题的艺术宣言。

二、德艺双馨:戏里戏外的赤子情怀

赵丽蓉的艺术生命里,藏着对观众最朴素的敬畏。1999年春晚《老将出马》,她肺癌晚期仍坚持演出,排练时咳血却笑着对巩汉林说:“只要观众乐,这点疼算啥”。在天津汉沽工厂演出时,得知庄则栋夺冠,她连夜将新闻写成鼓词,贴在鼓面上即兴演唱,台下工人师傅们的喝彩声,成为最动人的伴奏。

生活中的她更是大写的“人”字。1991年凭《过年》获东京影后,她把奖杯放在厨房显眼处,笑称“这玩意儿还没切菜板实用”。她资助贫困学生,为灾区捐款,却总说:“我就是个唱评剧的老太太,能帮一把是一把”。徒弟靳玲展回忆,师父教戏时总说:“戏要往人心里唱,不能光耍花架子”。这种扎根泥土的艺术观,让她的作品跨越时代,至今仍能戳中人心。

三、薪火相传:传统艺术的现代重生

赵丽蓉的艺术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她的弟子赵茹意、靳玲展等,将评剧的唱腔与现代舞台融合,创作《狗不理传奇》《胡风汉月》等新剧目,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扎根。年轻演员在抖音翻唱她的《报花名》,用电子琴替代三弦,却保留着“火红的太阳刚出山”的激越。

她的精神更在公益事业中延续。赵丽蓉文化艺术教育基金成立后,将书法教育引入偏远山区,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货真价实”,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她对艺术的虔诚。评剧界至今流传着她的名言:“艺术就像庄稼,得年年种,年年收”,这句话成为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座右铭。

四、精神永恒:超越时代的艺术坐标

赵丽蓉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坐标永远闪耀。2000年7月17日,八宝山殡仪馆外万人送行,送葬队伍里有白发戏迷,有年轻演员,还有她资助过的学生。灵堂里挂着她的遗训:“人比钱贵,德比艺高”,这八个字刻在每一位弟子的骨血里。

如今,宝坻的京东大鼓艺术馆里,陈列着她用过的鼓板和手稿;抖音上#赵丽蓉挑战赛 吸引百万点击,年轻人用rap翻唱她的经典台词。那些被时代遗忘的鼓点,正在新的土壤里发芽。就像她在《老将出马》中唱的:“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这位永远的赵妈,用一生诠释了艺术的真谛——它从泥土里来,又回到泥土里去,却在每个时代都能开出新的花。

赵丽蓉走了,但她的笑声还在回荡。那笑声里有三百年评剧的沧桑,有一个艺人的执着,更有千万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她是人民的艺术家,更是永远的赵妈,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永远鲜活,永远年轻。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