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街头竖起第一块中文广告牌时,没人能想到,那个用毛笔写下的“可口可乐”四个字,会成为中国消费者心中“快乐水”的代名词。
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街头竖起第一块中文广告牌时,没人能想到,那个用毛笔写下的“可口可乐”四个字,会成为中国消费者心中“快乐水”的代名词。
近百年后,蜜雪冰城的雪人符号席卷大街小巷,一句“你爱我,我爱你”的洗脑旋律,让一个原本土气的冰淇淋品牌,两年内营收从35亿飙升至65亿。
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和创业者和我交流时,问得关于品牌最多的问题,就是:
怎么才能和那些一夜爆红的品牌一样,让我的品牌破圈呢?
每到此时,我都特别能理解他们的焦虑和急切。
毕竟在中国,小公司小品牌太难了,生存率也特别低。
因此怎样快速打响品牌知名度,成为他们梦里都盼望的事情。
但我每次还是跟这些小老板和创业者说,这个世上没有真正一夜爆红的品牌,你看到的一夜爆红,不过是这些品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积累很多,而达到了某个临界点。
但是大家也不用气馁,确实有一些方法,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上效率比较高,成功率也比较高。
当然,大家肯定也看到过类似这种鸡汤式的话——只要你努力把产品做好,你就一定能成功。
这个道理对吗?对。可是正确却无用的道理,我们才说它是鸡汤。
残酷的真相是,无数努力把产品做好的品牌,直到死去都是一个默默无名、苦苦挣扎的小品牌。
因为,消费者从来不会为“产品”买单,他们只会为“感知”买单。
而这种感知,往往由三个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符号的魔力、情感的共振和价值的铁律。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这三个力量。它们看似简单,却是中小企业与初创品牌杀出重围的关键。记得点心收藏,并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01
符号的魔力
为什么说符号其实是穷人的原子弹?
甚至有些营销人,把它称为“超级符号”。
因为大品牌拥有的资源和营销预算,是你一个小企业或创业者根本无法想象的量级。
他们可以浪费很多预算,不用考虑品牌的传播性,但是你不行。
因为有可能。品牌和包装,是你前期唯一的有效传播内容,也就是你唯一做得起,也最有效的宣传广告。
华与华为厨邦酱油设计的那款绿格子包装,帮助其销量暴涨。表面看是颜色鲜艳,实际上是绿格子作为一个符号,激活了中国人对“餐桌布”的集体记忆——绿格子一出现,大脑自动关联“吃饭场景”,购买决策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品牌的传播效率。
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反复强调:营销的本质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而超级符号的威力,恰恰在于它绕过了理性思考,直接触发本能反应。
西贝的“I Love 莜”借用了纽约“I Love NY”的符号原型,让一个西北菜品牌瞬间有了国际范儿。瑞幸咖啡的鹿头Logo,嫁接了中国文化中“鹿”的吉祥寓意,哪怕产品尚未入口,好感度已先入为主。
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来说,很多大企业甚至是垄断企业的高大上的平庸符号对“穷人”毫无参考意义,那么具体怎么才能做好一个符号呢?给你三点启示,可以多思考和参考:
1、穷,就要懂得“拿来主义”:从民俗、节日、传统等人人熟悉的大众文化语境中挖掘符号原型(比如钟薛高的瓦片雪糕);
2、小,就要学会“大声喊”:用高饱和度的色彩、重复性的动作(如蜜雪冰城的雪人舞)抢占注意力;
3、弱,就要发现“寄生位置”:将品牌植入消费者日常行为(如田七牙膏的“拍照喊田七”)。
02
情感的共振
当消费者为“意义”买单时,你在卖什么?
2024年,《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首周销售额破15亿。它的成功绝不是仅仅因为“国产3A”的标签,而是击中了中国人对“孙悟空”的集体情感——那个反抗权威、追求自由的英雄,成了年轻一代对抗内卷的精神图腾。
德鲁克曾说:“企业的目的不是创造产品,而是创造顾客。”
而今天的顾客,要的是被理解的快感。
就像问界车主放弃BBA选择国产新能源,不仅因为性价比,更因为“开华为车”成了爱国情怀与科技自信的象征。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也发挥着作用。
真正的创新不是技术迭代,而是重构价值认知。
元气森林用“0糖0脂0卡”撕开饮料市场,表面是健康诉求,实则是给年轻人一个“自律人设”的社交货币。
基于以上,对初创品牌我建议你:
第一,别卖产品,要卖“身份标签”。
第二,别讲功能,要讲“情绪刚需”。
03
价值的铁律
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贵”买单?
便宜是表象,超预期才是内核。
记得曾经共事过的一位资深营销人小马宋,讲过一个案例:某家居品牌以59元的毛巾对标无印良品129元款,材质相同,但销量惨淡。后来发现,问题出在“价格锚点”——没有无印良品的品牌势能,却想靠低价逆袭,反而被贴上“廉价”标签。
科特勒有一个“顾客感知价值公式”,即顾客感知价值=总收益-总成本。
这个公式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我们,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
特斯拉的撇脂定价、Costco的会员制、山姆的试吃策略,本质上都在制造“超预期体验”——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对中小品牌来说,你要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比如,你的价值锚点在哪里?而答案就像厨邦酱油的“晒足180天”那样,用具体数字建立信任。
比如,你的价格敢不敢“反常识”?
再比如,你的供应链能否“变态级”碾压?
科特勒88岁仍在更新《营销管理》,德鲁克晚年呼吁“用营销解决社会问题”,华杉说:“所有流量终将枯竭,唯有品牌永生。”
作为一个老营销人,我越来越相信,品牌不是LOGO,不是Slogan,而是消费者愿意用真金白银投票的“信任契约”。
当你挖掘的符号越醒目,当你传达的情感越强烈,当你打造的价值越被感知,消费者掏钱的速度,会比你想得更快。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又想起科特勒的那句话:“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让销售变得多余。”
或许,这就是答案。
(全文完)
作者简介:天真一笑,资深品牌营销人,10万+爆款文案创作导师。曾服务过50+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意营销,并帮助100+中小企业及创业者从0到1走上品牌轨道。寻找生意解药,就问天真一笑。有问题咨询作者,请后台私信。
来源:天真一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