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国际频道那档主打中外文明对话的节目新一季开播,原本大家熟悉的任鲁豫不见了,换成新闻频道过来的王宁挑大梁。
央视国际频道那档主打中外文明对话的节目新一季开播,原本大家熟悉的任鲁豫不见了,换成新闻频道过来的王宁挑大梁。
要说这位新晋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表现,观众们意见分得挺开——有人夸她气场稳当说话利索,有人嫌她聊起文物古董总缺点味道,弹幕里直接飘过“还是回去主持新闻吧”的调侃。
其实这事儿背后藏着央视布局的大棋。
台里这些年卯足了劲搞文化类节目,从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几乎每个频道都在抢这块蛋糕。
节目越做越多,主持人明显不够用了。
你看撒贝宁龙洋这些文化节目老面孔早忙得脚不沾地,台领导干脆把财经频道的陈伟鸿、文艺中心的王端端都拉来跨界救场。
这次让王宁从新闻口转战文化节目,倒也不算太意外,毕竟她之前接手《感动中国》时口碑就不错,那张严肃脸配文化访谈还挺对味儿。
不过真坐在《遇鉴文明》的演播厅里,王宁明显有点水土不服。
有期节目讲古代玉器,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的玉琮王摆得满桌子都是,她跟专家对话时总像隔了层窗户纸。
老观众发现,比起前任主持人聊青铜器能扯出冶炼技术发展史,王宁的问题总绕着“这个玉器有多珍贵”“背后有什么故事”打转,弹幕里开始刷“主持人该做做功课了”。
倒不是说她准备不充分,明眼人都看得出节目组给她塞了厚厚一沓资料,但那种浸在骨子里的文化沉淀,真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补上的。
上季主持人满场溜达着和观众互动,这季改成围坐长桌的茶话会模式。
可惜形式变得太急,新主持人又没找准节奏,好几期节目看着像学术报告会,收视率曲线跟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
不过王宁也不是没亮点。
她标志性的利落短发配白西装往那一坐,确实镇得住场子。
有期节目聊丝绸之路上失传的织造技术,她突然蹦出句“这手艺要是放在现代,绝对能申请非遗”,把现场专家都逗乐了。
这种新闻人特有的敏锐度,倒让节目多了几分接地气的鲜活。
社交媒体上有人截她翻资料时推眼镜的动图,配文“像极了期末划重点的学霸”,这波反差萌意外圈了不少年轻粉。
台里敢让新闻主播转型文化节目,说到底还是观众口味变了。
现在谁还爱看正襟危坐的老学究掉书袋?
大家既要专业深度,又要听得轻松有趣。
隔壁频道龙洋主持的同类节目,走的是插科打诨路线,虽然被批“不够严肃”,但收视数据确实漂亮。
王宁这套新闻人特有的干净利落,反而在众多文化节目里杀出条新路。
要说这波主持人跨界潮,最开心的还是观众。
以前看文化节目总那几个熟面孔,现在财经主播聊起青铜器,新闻主持人品鉴唐三彩,莫名有种打破次元壁的刺激感。
业内专家分析,这种“错位搭配”其实是电视台的精心算计。
文化节目扎堆导致同质化严重,让不同领域的主持人跨界,反而能碰撞出新火花。
王宁的新闻素养配上文物鉴赏,虽然开始听着别扭,但看久了反而有种奇特的化学反应——她问问题不带弯弯绕,经常把专家问得愣两秒,倒逼出些平时听不到的干货。
节目播到中期,王宁肉眼可见地渐入佳境。
说到底,观众永远是最现实的裁判。
王宁这季节目还剩最后三期,能不能坐稳文化节目主持人的位置,还得看接下来几期的表现。
要是她能继续稳住现在的进步速度,说不定能开辟条新闻人转型的新路径。
当然,要是后劲不足,也可能成为主持人跨界试错的典型案例。
不过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敢把新闻主播扔进文化深水区的勇气,倒是给电视行业带来不少新鲜空气。
来源:综艺潮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