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真正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真不需要啥起哄的日子。而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弄个读书日,也不过是附庸风雅、凑凑热闹假装在读书,以此伪装个好看点的人设。
文/杜辉
对于真正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真不需要啥起哄的日子。而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弄个读书日,也不过是附庸风雅、凑凑热闹假装在读书,以此伪装个好看点的人设。
读书这事是很私密的行为,各种读书俱乐部、分享会、直播读书、秀读书,其实本意和读书无关,或是为社交而去,或干脆就是奔着割韭菜而为,但挂上读书的名头,就显得好听、名正言顺、高大上了。试问一堆人凑一起能踏实、静得下心看书嘛?正经要看书,难道不应该是找个安静的地方自己看去?
读书本是好事,但被很多人赋予了太多的抽象概念、虚妄的功能,成为了虚无的图腾。什么万般皆下品惟唯有读书高,那除了读书的别人都是贱人了?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贪图荣华富贵嘛,说得好听、文雅点就不功利市侩了?偷书不是偷,那是什么?人求功利,生存常态,但挂上虚伪的掩饰就下作了。
当很多人要在某个日子来宣示自己读书、爱读书的时候,其实大概率平常很少读书。真正爱看书的人是不需要这种宣示的,读就读了、看就看了,有啥好显摆的。我今天吃饱了,我需要和人显摆说我今天吃饱饭了嘛,那你不是平常没饭吃?我和人说我今天没喝酒,那我不是平常天天喝酒甚至是酗酒嘛?显摆是因为缺和少,当读书成为日常行为,就想不起显摆了。
读书其实是稀疏平常的事,但现在有太多人来起哄,这只能说明大家太闲或另有目的。卖方想借着读书日割点韭菜,结果是凑热闹的多、围观的多、蹭热度流量的多、起哄的多,就是真正花钱的不多。一堆机构弄了一堆活动,问题是有几个能把本钱收回来的?绝大部分是赔本还赚不到吆喝,只能自娱自乐尴尬收场。有些活动除了自己员工、嘉宾和白嫖党,是真没有消费者去观众捧场的。
真正爱看书的人,平常该买买,这日子打点折、起起哄,也不会勾起多大的购买兴趣。吃瓜闲人、围观群众,就是看热闹起哄、打卡发自媒体、白嫖赠品的,真要他们掏钱可是高难度的事,何况很多人兜比脸干净,你要能从他兜里翻出钱,他都会感谢你。
有热闹媒体、自媒体总是要凑的,有事不起哄对不起自己。弄个话题不痛不痒人云亦云的热点,编点稿子、蹭点流量,这吃面加蛋的钱不就来了。一个私密的平常事,就被各有目的的不同群体生凑出个起哄的好日子。
读书是什么、为什么?读书曾经是获取信息、思想、知识的途径,现在则是获取认知、寻求情绪价值、寻找三观认同的行为。读书不能太功利,或者说不能纯为功利性的目的。抱着课本准备考试、考证的,那不是读书,只是应试学习,为得是混饭求生。抱着工具书每天牛马劳作的,那也不是读书,这只是糊口挣命。抱着书各种秀各种直播的,那也不是读书,那是立人设、割韭菜,为赚钱的。真正的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让自己提高,让自己可以找到一片心安宁静的空间的。
对于正经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一种日常习惯,没什么刻意的、特别的。有闲暇就看看书放松自己,或每日抽出片刻翻几页。看书就是为了看,并不需要理由和特别的目的。人烦躁焦虑时看看书可以凝神静气。人无聊乏累时看看书可放松打发时间。人困惑抉择时看看书可以得到启发和决断。人每天活着,每天看书,看书就是这个活着的人的生活,仅此而已。你难道每天要刻意地刷牙洗脸穿衣嘛?
大众通常所说的看书太过狭隘,或者说是曾经时代的产物。看书这个词汇兴起的时候,很多人也许连收音机都没见过,更不要说其他声光影象设备。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普及之后,那看书的内涵也应该延展和扩充。听书算不算看书?看讲座的、科普的视频、纪录片算不算看书?其实只要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提高认知、得到情绪价值,那看什么不是看,用什么媒介不是用。奔向终点的除了牛马车、11路,现在还有了汽车、高铁和飞机,难道你为了习惯、情怀和仪式感就要拒绝现代交通工具而钟情于牛马车、11路嘛?
阅读是自我体验、感悟的事,分享不来。这书我看着有意思,但别人不一定觉得有意思。这本书我看得懂、受益良多,但别人也许觉得就是胡说八道、一文不值。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这东西千人千面,各有自己认知和好恶。同样的故事,不同背景、环境、阶层、认知的人看到的感触和理解就可能完全相悖。同样的知识、理论,不同的人看够可能得出的就是完全相反的答案。所以,要看书、真看书,就踏踏实实的看书。起哄式的看书,肯定看不好书,也得不到太多的收益,还让自己觉得累,徒费时间、精力和银子,何必自己找罪受。
当挺好的一种事物被功利和浮躁所污染的时候,那这很好的事物也就失去了好的意义和价值。世界读书日本身就不是为真正读书人弄的日子,现在更演变为功利的割韭活动。虽然实际也割不到啥韭菜,但太过功利性总会让人心生厌恶。
有的人天天都会默默地看书,有的人一年也只会在这一天假装在看书。爱看书的、该看书的,有没有这起哄的日子也照样会看书。而不看书的人,就算天天大家起哄也一样不会真去看书。出版业也好、传统媒体也罢,做形式、做仪式、做无用功,假装自己在努力。这些虚头巴脑的事,并不会改善行业的现状,并不会创造商机、产生财富,反而会空耗精力,虚耗钱财、浪费人生。凡事问心,做事追本求源,花里胡哨的起哄,其实耽误的是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