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南亚华人史上,越南西贡堤岸的潮商郭琰,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鲜活注脚。这位跛足少年以坚韧与智慧缔造商业帝国,又以大爱之心守护华人社群,其铜像至今矗立于胡志明市平西市场中央,成为中越友谊的永恒见证。
国际汉学家饶宗颐曾如此评价潮汕文化:“糅合释、儒、道思想的善堂文化,是潮汕人现实主义处世哲学的集中体现。”
在东南亚华人史上,越南西贡堤岸的潮商郭琰,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鲜活注脚。这位跛足少年以坚韧与智慧缔造商业帝国,又以大爱之心守护华人社群,其铜像至今矗立于胡志明市平西市场中央,成为中越友谊的永恒见证。
跛足少年的逆袭:从潮汕渔村到越南巨贾
1863年,郭琰生于广东潮安庵埠龙坑村。父母早逝、天生跛足的命运,让他的少年时代充满艰辛。
14岁那年,他藏身船舱偷渡至越南西贡,自此开启传奇人生。初抵异乡,他挑担叫卖十年,在华人聚集的堤岸区练就敏锐的商业嗅觉。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垄断越南矿业与橡胶业,华人仅能经营大米加工。郭琰抓住这一缝隙,从经营“米绞”(碾米厂)起步,逐步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至20世纪初,郭琰的通合公司已拥有4家碾米厂,掌控越南半数大米出口,同时涉足纺织、制糖、航运等领域。他购置的元亨轮船公司船队,开辟了越南至汕头、香港乃至欧洲的航线,其中“元利号”更成为首艘悬挂中国国旗进出越南的商船。即便中年后双腿瘫痪,他仍每日在堤岸寓所运筹帷幄,指挥遍布东南亚的产业,展现出非凡的管理才能。
善堂精神的海外实践:从平西市场到潮州公所
1926年,郭琰捐地出资20万银元兴建平西市场。这个占地一华里的"大街市",不仅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华人商贸中心,更成为维系华人社群的纽带。
为表彰其贡献,安南政府特立铜像并派警察守护,这在殖民时期的越南堪称空前殊荣。而这座市场的意义远超越商业——它承载着潮汕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善堂精神。
郭琰的慈善事业始于对同乡的深切关怀。他牵头创办的“潮州公所”(今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为初抵越南的潮汕人提供落脚点,更成为传播乡音、传承习俗的文化阵地。
1922年潮汕台风灾害,他通过公所募集3万银元赈灾;在越南,他资助医院、学校,修筑道路,其善举跨越国界。正如潮汕善堂融合三教思想,郭琰的慈善既包含佛家的悲悯、儒家的仁义,也体现着商人的务实——通过商业成功反哺社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生态。
文化桥梁的构建者:中越友谊的民间使者
在胡志明市堤岸区,潮剧锣鼓与越南语叫卖声交织,妈祖庙与法式建筑比邻而立。这种文化共生景象,正是郭琰等早期潮商打下的根基。他们既保持潮汕传统节庆、方言习俗,又将华人经济深度融入当地:平西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整个西贡的商贸网络,潮商经营的大米出口成为越南经济支柱。
法国殖民档案记载,20世纪初堤岸60余家碾米厂中,潮商掌控三分之二,郭琰更被称作“米业之王”。
这种经济融合催生了独特的文化认同。郭琰逝世后,其铜像能获得越南政府特别保护,恰证明其超越族群的政治智慧——他既坚持华人文化认同,又以商业合作促进殖民政府与华人社群的互利。这种“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为当代中越民间交往提供了历史范本。如今,40万在越潮汕人仍延续着郭琰的精神:他们90%已入越南籍,却依然保留潮州话交流、祭拜祖先的传统,成为“一带一路”上独特的文化纽带。
从藏身货舱的跛足少年,到执掌商业帝国的“荡爷”,郭琰用一生诠释了潮汕人“敢闯能忍、义利并举”的精神品格。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诗,更映射着近代海外华人在异域扎根的集体智慧——以商业立足,以文化凝心,以善行传世。当平西市场的铜像依旧沐浴着湄公河三角洲的阳光,潮汕善堂文化早已通过千万个“郭琰”,在东南亚写下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