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停下片刻。恍惚间,从1992年6月我从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毕业,竟已过去33个年头。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在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也让我越发容易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每当翻开那本红彤彤的毕业纪念册,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便在心底油然而生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展树林的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西华师范岁月》。
原题: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西华师范岁月
作者:展树林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停下片刻。恍惚间,从1992年6月我从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毕业,竟已过去33个年头。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在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也让我越发容易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每当翻开那本红彤彤的毕业纪念册,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便在心底油然而生,曾经与同学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如同一部温暖的老电影,在眼前缓缓放映。
一、
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承载了我青春最美好的三年。它坐落在西华县城西一公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围环境优美宜人。东边是波光粼粼的双狼河畔,河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南边是西华火电厂和毛纺织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是那个时代奋进的乐章;西边是斧柯,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知识的净土;北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每至春夏,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让人心旷神怡。
在那个周口还未撤地设市的年代,整个地区仅有三所师范学校,西华师范便是其中之一,与淮阳师范、沈丘师范呈三足鼎立之势,各自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学校划片招生,范围涵盖了周口、商水、西华、扶沟、泛区以及太康县芝麻洼乡公路以西的乡镇。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还迎来了漯河以及新疆的同学,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为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有教职工一百多人,其中教授级别的就有二十多人 ,李鸿灿老师、李明川老师、符星老师、李刚明老师、王国老师、田心路老师……他们每一个人都独具风采,上课时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学校的组织设置也非常齐全,党委书记兼校长李天政,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副书记王济水、副校长王洪耀、何振民,积极协助校长开展各项工作,为学校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教务科长李鸿灿、教务主任李明川,专注于教学管理,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科长许德宽,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团委书记王万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
此外,还有学生会和团委会这两个重要的学生组织。学生会下设体育部、纪检部、语言文字工作部、公寓部、卫生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校园秩序;团委会则积极组织各类团日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还有自己的社团——学校广播站和春晓文学社。广播站每天准时响起的广播声,为校园带来了最新的资讯和动听的音乐;春晓文学社则是文学爱好者的天堂,大家在这里交流创作心得,共同追逐文学梦想。
二、
1989年,我踏入校园时,学校还在建设之中,但已初具规模。有两幢教学楼,那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殿堂,每天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一幢实验楼,里面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为我们开启了科学探索的大门;一幢办公楼,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这里辛勤工作,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两幢家属楼,是教职工们温馨的家;男女宿舍楼各一幢,见证了我们无数个日夜的欢笑与成长。
还有两个学生餐厅,男生餐厅在西边,女生餐厅在东边,大伙的饭菜实惠又可口,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四两一个的杠子馍,长条形的,麦香四溢,一顿饭我得吃上两三个才能填饱肚子,此外,包子、蒸面条也让人回味无穷;小伙的油饼和丸子汤堪称一绝,晚自习放学后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只需五毛钱,就能驱散一天的疲惫,那滋味,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口水直流。
公寓的阿姨还卖北京方便面,五毛钱一包,开水随便加,对于运动量极大的我们来说,学校发的饭票常常不够用,吃小灶便成了补充能量的最佳选择,不至于饥肠辘辘地入睡。
我们全校每级设有八个班,前七个班是普师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八班是体育班,汇聚了众多体育健儿。那时还没有美术班和音乐班,但如果有同学对美术感兴趣,便可以跟着刘海赢老师去画室学画画,刘老师精湛的画技和耐心的指导,让不少同学在美术的道路上崭露头角。学校组织的合唱团和文艺队,都是从各班挑选面容姣好、长相甜美且有唱歌基础的同学参加。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排练,只为在舞台上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全校二十四个班,一千多名学生,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家庭。
为了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还有一台电影放映机,由王中印老师负责班级人数清点和电影放映。每周六或周日,大家便会齐聚一堂,共同享受一场场精彩的电影盛宴。学校还经常组织运动会,平日里足球课、篮球课开展得如火如荼,还有专业的武术课老师,高学民老师和郭建松老师的体育课总是充满乐趣,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因为有体育班,再加上年轻教师众多,西师的篮球水平在当地首屈一指,与外界开展联赛时,运动健儿们在篮球场上纵横驰骋,出神入化的球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叫好声和掌声此起彼伏,那是属于我们的高光时刻。
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班与班、级与级之间经常开展队列队形、广播操、合唱、运动会比赛等活动,还早早开始排练迎新晚会、元旦晚会。老师们认真负责,同学们积极努力,王瑜老师的舞蹈轻盈优美、夏志红老师的二胡和手风琴演奏如泣如诉、徐立国老师的歌声婉转悠扬、金旭老师的指挥潇洒自如,他们的才艺堪称登峰造极。节目排练好后,会拉到西华县人民礼堂演出,舞台上,灯光璀璨,音响效果震撼,主持人端庄大方,演员们深情投入,每一个节目都精彩纷呈。
八七级的课本剧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八八级石辉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深情饱满,令人动容;八九六班毕红伟的一曲《篱笆墙的影子》,韵味十足,将大家带入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这些节目绝不亚于专业团队的表演,让全校师生为之骄傲。
我们的文化课也开展得极为正规,每一位老师都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李鸿灿老师教语基,他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满头银发的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课堂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记得有一次交语基作业,我写的“词”字连续被他打错了两遍,我满心疑惑地去问他,他耐心地指出:“你看右边横折应该一笔下来,你却先横后折,写成两笔了。”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写错了。从那以后,我对语文的学习更加严谨认真。
李明川老师的数学理论课讲得极为精彩,他的讲解一步接一步,一环套一环,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思维能力。田心路老师的口语课,那一句“八百标兵奔北坡”,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他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让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侯朝峰老师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深情款款,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对保姆的深深眷恋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李刚明老师的体育理论课诙谐生动,总是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
王国老师的生物基因遗传课,将复杂的知识化繁为简,让我们轻松理解了生命的奥秘。娄秀玲老师的历史课,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她用丰富的史实和精彩的讲述,让我们流连忘返。程秀英老师的几何课,善于引导我们建立立体形象,让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具体易懂。严胜利老师的物理课,带领我们在电磁学的世界里尽情徜徉,探索科学的奥秘。卢超峰老师的普通话课,让我们明白了语言运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刘彦章老师讲授的毛泽东诗词,激情澎湃,让我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感受到了伟人的豪情壮志和伟大情怀。郝刚军老师的数学课证明题,讲解因果得当,让我们学会了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
三、
我所在的八九七班,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初入学时,班里有五十四人,毕业时,因为一些原因,有三位同学未能顺利毕业,最终剩下五十一人,其中男生二十六人,女生二十五人。
在这三年里,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一起共享美食,那些简单却充满回忆的饭菜,是我们青春的味道;一起出板报,大家集思广益,你写我画,齐心协力为班级增添色彩;在操场上一起玩耍打闹,尽情释放青春的活力,赤脚打篮球的日子,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快乐;班会时,讲故事环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大家分享着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奇思妙想;一起见习时,我们在学生食堂帮忙,体会劳动的不易;在学校大门口做保卫,为校园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修路,我们手掌磨泡,却毫无怨言,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让校园变得更加美好。当然,我们之间也有过争吵,有过调侃互伤,但这些小插曲都成为了我们青春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欢笑和温暖,每一个瞬间都令人难以忘怀。
我们宿舍有“八大金刚”,按照年龄排行,从一排到八。老大和老二来自西华东夏,老三来自西华南关,老四来自商水黄寨,老五来自商水潭庄,老六来自扶沟柴岗,老七来自太康县城,老八来自商水郝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来不喊名字,都是老几老几地叫,一开始只是我们室友之间这样称呼,后来这种叫法逐渐传开,外寝室乃至全班全校认识我们的人都跟着这样喊。即使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私下里还是习惯这样称呼彼此,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
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朝夕相处,无话不谈。老大性格实在,性子急,说话一针见血,但内心却十分善良;老二含蓄内敛,财大气粗,喜欢讲排场,对朋友却非常仗义;老三注重涵养,为人谦逊,从不与人顶撞,是我们中间的和事佬;老四组织能力超强,无论是班级活动还是宿舍事务,他总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老五性子刚直,一手毛笔字写得甚是漂亮,让人羡慕不已;老六身材修长,长相帅气,与人和善,身高一米八几,总爱一只手托起满满一盆热水,从茶房托到宿舍,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臂力;老七口中有德,三年来从未说过一句脏话,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八嘻嘻哈哈,金曲不断,总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活力。
我们一同去打饭,围成一圈用餐,那时没有餐桌和板凳,大家只能半蹲着,但吃起饭来却依旧香甜可口。我们还定下规矩,谁吃得最慢谁就把所有碗刷完,为此,大家为了不刷碗,常常没吃完就跑,结果不知道丢了多少碗和筷子。只要宿舍里有谁遇到事情,我们都会倾巢出动,共同面对,在当时,我们宿舍的团结可是出了名的,其他人都不敢轻易欺负我们。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三十三过去了。2005年西华师范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和周口卫校、周口电视大学、沈丘师范学校、周口农校、周口艺术学校组成新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公办大专院校,西华师范的老师大部分去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书,也有的到了西华某个学校当了领导,也有的从政了,有的到周口一些高中任教了,我的中师一年级班主任王国老师去了周口二高教书,中师二年级班主任侯朝峰老师去了周口师范学院做了办公室主任,我的《文选与写作》刘彦章老师1992年去了周口广播电台,现任周口日报副总编辑首席记者,我的口语卢超锋老师现就职于河南日报社。
西华师范创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了省市县乡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部分西师毕业生做了教师,坚守三尺讲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毕业后,我们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电话不断,常致问候,除了特殊情况,每年都会相聚在一起,诉说着彼此的近况和思念之情。
如今,每当回忆起在西华师范的点点滴滴,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就在昨天。那是一段纯真无邪、充满梦想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虽然岁月已经远去,但那份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的情谊,却永远不会褪色。
作者简介:展树林,河南西华县人,男,汉族,1972年生,1992年西华师范毕业,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员,河南省骨干教师,周口市优秀教师,周口市优秀班主任,周口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曾获2021年获得《当代好诗词一一最美诗人杯》原创作品三等奖。
来源:小桔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