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一场发生在日本的超级灾难,其名为“明历大火”。从这场灾难造成的伤害来看,无异于是世界级的火灾。大火从1657年3月2日着起,足足烧了两天,将三分之二的江户城,也就是东京,烧成了一滩黑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自古以来,水火无情。
这一次,就让我们来聊一聊,一场发生在日本的超级灾难,其名为“明历大火”。从这场灾难造成的伤害来看,无异于是世界级的火灾。大火从1657年3月2日着起,足足烧了两天,将三分之二的江户城,也就是东京,烧成了一滩黑灰。
如果仅仅是建筑和房屋的损毁,还不足以让这场灾难,被称为世界级。经过灾后统计,有10多万人,成为了这场大火中的冤魂,起因是一片16岁少女的衣袖。但是,火灾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格外凄美的爱情传说。
那么,区区一片衣袖,是如何让10万人葬身火海的呢?那段传说,又源于何处?
(注:除传说故事作者小泉八云,其他人物均采用化名)
风中吹拂的振袖
明历时代,德川家换了第四代家主,战国时代成为过去,幕府的势力十分稳固。但是,谁也想不到,江户城会突然发生一场巨大的火灾。
火灾发生的那天早上,本妙寺正为16岁的少女惠子举行葬礼。惠子的病,来的十分突然,不肯进食,日渐消瘦,她的父亲吉兵卫,寻遍了江户所有的名医,都束手无策。为了拯救心爱的小女儿,吉兵卫想尽了一切办法,依然无济于事。
惠子死后,尸体被送到了寺庙,身上穿着生前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即紫色的振袖和服。按照当地的说法,将惠子火化,她的灵魂会“成佛”。可是,等到超度的法事做完,和尚在柴垛上点火燃起时,忽然猛的狂风大作,吹的众人睁不开眼睛。
好巧不巧的是,大风将惠子一只燃烧的衣袖,吹倒了寺庙的屋顶。按理说,一只衣袖,应该不会引起那么大的火才对。可谁让当时是干燥的春天,而且惠子的衣服是和服,厚度是有保障的,寺庙楼顶又是木材建造,更别说已经建造了很多年,遇到熊熊烈火,迅速燃烧了起来!
和尚们试图灭火,但火势蔓延的速度太凶猛了。期间一群和尚拿着木桶挑水,泼向燃烧的禅房,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然而,此时的大风还没有停下,风将燃烧断裂的木块,吹到了另一处干燥的地点,大火从建筑物,烧到了人的身上。
负责灭火的和尚,没能逃脱火海。更要命的是,当时江户人口密集,房屋之间的间隔不大,寺庙附近不远处就是居民区,甚至还有农田。在如此密集的环境下,又没有防灾的措施,火势蔓延的速度很快,迅速包围了本丸、二之丸、三之丸……
至于火灾烧了两天才缓解的原因,不是幕府指挥人们灭火,而是烧到没处可烧了。日本当时的房子,基本都用的木制,这东西可不是见火就着吗?更何况一群房子紧挨在一起,除非烧的买东西烧完了,否则火势是不可能停下的。
等到火被扑灭的时候,三分之二的江户,已经彻底化作了灰烬。根据当时的受灾统计,至少有10万人丧生,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灾后的重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失去家园的人,由幕府统筹,提供饭食,在这一背景下,江户流传下来了食堂的习惯。
时任四代目的德川,认为这场大火是“天罚”,为了安抚民心,他多次前往神社请罪祈福。而征夷大将军都当成“天灾”了,底层的人,可不就直接跟风了吗?起火的原因,被幸存的和尚,传播了开来,人们这才知道,是被狂风吹拂的衣袖,导致了大火的发生。但知情归知情,该编造传说的八卦之心,绝对无法消停。
于是,江户重建不久之后,各式各样的传说涌现了出来,惠子的那套振袖和服,被传播为“受到诅咒”的衣服,甚至惠子的病,都朝着传说靠拢。那么,火灾背后的凄美爱情传说,是否和当地的传闻有关?
爱情传说的源头
自然不是,日本的传说,一般指的是多年以来离奇说法的总结,因为江户地区的传说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接触过一些玄幻风格,或者中二指数爆棚的日本动画、漫画等作品,几乎都能在里面找到许多传说元素。日本传说中的妖怪,更是种类繁多,后世也为它们编写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凄美爱情的传说,其实来自一本书,作者叫小泉八云。但实际上,小泉并非本名,而是一个笔名,他是一名对日本文化非常感兴趣的西方人。小泉他收集了许多日本古典小说、将当地的各种传说、戏剧中的故事,结合自身的想象力,把这些作品糅合在一起。
明历大火,正是小泉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后世衍生了许多的说法,而我们接下来,看看小泉是怎么描述的。
早在明历时代的250年前,一名富商的女儿纱和,如往常一般,前往神社烧香祈福。等纱和睁开眼睛后,忽然被一名路过的俊秀的美少年吸引。从少年的装扮来看,他是一名武士,穿着十分华丽的紫色和服。然后,纱和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武士,武士的身影深深刻在了她的脑海之中。
虽说少女要面子,不好意思说出口,但纱和身旁的侍从,相当的聪明,便提出为小姐询问武士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与幕府时代不同,当年的武士,地位并不低,所以侍从相当有信心,认为这名让小姐一见倾心的武士,一定大有名头,就算他没有找到,也能想办法打听出他的消息。
然而,侍从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等侍从找寻武士的身影时,他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侍从想尽了办法,询问神社中的其他人,也没有人知晓武士是什么人。纱和见侍从苦着脸回来,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但她不愿放弃,相信终有一天,总能再遇这位到美少年。
回家之后,纱和找来了当地手最巧妙的裁缝。她将脑海中,武士身穿和服的样子,一点一点向裁缝描述。不论是颜色、质地、花纹,甚至衣服的纹路,所有细节一个没落下。尽管和服花了很高的价钱,但纱和毫不在意,她只希望能早日见到梦中情人。
纱和的想法很单纯,她觉得穿一身与武士同款的和服,再去几次神社,或许能引起他的注意,为两人制造交流的机会。每次出门,纱和都会将这件和服穿在身上,可是多年来,都没有再见武士。纱和渐渐变得不爱出门了,她将和服挂在卧室内的衣架上,默默地看着衣服发呆,脑海中想的都是武士的身影。
只不过,当爱情长期求而不得,甚至连梦中人的姓名都不知道,纱和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从盯着和服发呆,到不断幻想,每次想到武士,都会哭的不能自已。午夜梦回,又总是在梦中和武士长相厮守,醒来却又是一场空,纱和的泪水,不止一次将和服打湿。但是,和服上却从没有留下半点泪水的泪痕。
到这里为止,纱和都只是饱尝相思之苦,可为什么后世会提到“诅咒”的字眼呢?在小泉的描述中,这件振袖和服,究竟被追加了何种“诅咒”?
被“诅咒”的少女们
爱而不得,昼夜思君却不能见君颜,纱和的心碎了。只有进入梦中,她才能与武士相会,醒来必然面对残酷的现实。为了见到武士,纱和前往神社,不断向神明祈祷,口中念唱《莲华经》。
可是,两人注定了有缘无分,纱和或许是认清了现实,开始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后来,纱和患上重病,她的富商父亲,到处请名医为她求药,奈何佳人肝肠寸断,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相思之苦。
纱和死后,家人将她的遗体,超度后火化。她生前最爱的那套和服,被放置在一家寺院。而当时有一种规定,作为寺庙的主持,有权利处理和服,不管是丢掉,还是卖掉。不想主持起了贪心,便将和服拍卖,因和服的质地上乘,很快便找到了买主,是一名和纱和年龄相仿的女孩。
结果,仅一天的时间,穿上和服的女孩,便离奇的死亡了。因为,此时和服受到了“诅咒”。纱和已死,可她对武士的爱没有消散,穿上这件衣服的女孩,忽然得了怪病,坐在一旁发呆,嘴里念着《莲华经》,说着纱和生前说过的话。
紧接着,女孩倒在死去。她的父母找到主持,但主持称不知情。而这件和服,再度被寄存在了寺院。
又过了一段时间,和服面临第二次拍卖,很快被一名女子买了回去。但这名女子的下场,和前两个人是一样的,她也在穿了一次之后,也丢掉了性命。而和服,则继续被送回寺院,之后辗转送到了本妙寺。
明历三年,惠子成了第4名穿上和服的少女。结果没多久,惠子也丢了性命。
本妙寺的和尚,觉得衣服是被“妖魔附身”了,便决定用大火将其焚毁。然后,就发生了这场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火灾。故事的最后,一名小和尚,在衣服上看到了《莲华经》的相关字眼,可还没等小和尚反应过来,寺庙瞬间被火焰吞噬,周围的一条街、居民区、村落,全部陷入火海中,10多万人被夺走了生命。
以上,便是小泉整理出来的故事轮廓,按照日本传说中的设定,和服上附身了纱和的怨念和执念。即使过了很多年,纱和已经“成佛”了,即使他忘记了所爱之人的记忆,但怨念和执念也不会消失。穿上这件衣服的人,都会被影响,从而走上和她相同的命运。和尚想烧了纱和唯一的梦,结果引来了祸端,让10多万人跟着陪葬。
当然了,关于这一类的传说,大家当成怪谈看个乐呵就好。日本很多作品中,都有相关的设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明历大火,铺上了神秘的面纱,但传说毕竟是虚构的。而传说中表达出的奇幻元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人对这场大火的恐惧。
在经历了明历大火之后,日本人对防灾的概念,变得重视起来。重建的江户城,没有那么拥挤了,城市得到了扩建,而且还增加了许多防火的巷子。像是寺院吧,也不再集中于城市中心了,尽可能的迁到农村地区。
同时,江户的重建,将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至少在之后的几百年间,没有重蹈覆辙。当年的这场火灾,不仅影响了普通人,许多大名都没有幸免,实在是恐怖。
只不过,怎么说呢,江户虽然吸取了教训,100多年后的京都,却发生了另一起火灾,这起火灾被称为“天明大火”。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报道的死亡人数,为150人,可民间统计却高达1800人,超过3万间房屋化为灰烬,属实令人唏嘘。
来源:电影有深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