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用啥药防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7 08:00 3

摘要: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轮枝镰刀菌、青霉菌等病原菌侵染引起。该病不仅造成玉米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更危险的是某些病原菌会产生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致癌物质,直接影响粮食安全。针对这一病害,需要采取"预防为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轮枝镰刀菌、青霉菌等病原菌侵染引起。该病不仅造成玉米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更危险的是某些病原菌会产生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致癌物质,直接影响粮食安全。针对这一病害,需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农业措施与科学用药,才能实现有效防控。

一、发病特征与危害识别
玉米穗腐病通常在灌浆至成熟期显症,初期表现为果穗顶端或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随后扩展至整个穗轴,籽粒间可见白色、粉红色或灰绿色霉层。被侵染的籽粒失去光泽,呈灰白或褐色,质地松脆易碎。田间湿度大时,霉层会迅速蔓延,并伴随发酵异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症状存在差异:镰刀菌侵染多产生粉红色霉层,青霉菌则形成蓝绿色霉状物,这些特征可作为田间初步诊断依据。


二、化学防治关键用药方案
1. 种子处理剂:播种前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按1:300比例拌种,或30%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敌委丹)10ml拌种5kg,可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最新研究表明,含有噻呋酰胺的种衣剂对镰刀菌防效可达85%以上。

2. 关键时期喷雾防治:
- 抽雄前期:使用430g/L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15ml/亩,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10g/亩,重点喷施雌穗部位
- 授粉后7-10天:选用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20ml/亩,或28%烯肟·多菌灵悬浮剂50g/亩,此时施药可阻断病原菌通过花丝侵染
- 乳熟期:若遇连续阴雨,补喷2.5%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1000倍液,重点保护穗柄部位

3. 新型生物农药:哈茨木霉T-22菌株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0亿孢子)与化学药剂交替使用,既能抑制病原菌又避免抗药性产生。实验数据显示,木霉菌与戊唑醇复配使用可使防效提升至92.3%。


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1. 农业生态调控:
- 实行3年以上轮作(建议与大豆、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 选用抗病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等中抗品种)
- 平衡施肥(增施钾肥至15-20kg/亩,控制氮肥用量)
- 适期晚播(黄淮海地区建议6月上旬播种,避开高温高湿期)

2. 物理防控措施:
- 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并深翻30cm以上
- 播种前晒种2-3天,杀灭表面病原菌
- 合理密植(紧凑型品种不超过4500株/亩)
-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降低田间湿度

3. 精准施药技术:
- 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穗部定向喷雾(雾滴粒径控制在100-150μm)
- 添加有机硅助剂(如杰效利3000倍)提高药剂展着性
- 避开上午9-11时扬花期施药,防止影响授粉

四、抗药性管理要点
由于长期单一使用苯并咪唑类药剂,我国部分地区已出现抗性菌株。建议实施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交替使用方案: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咯菌腈→戊唑醇的轮换程序,每个生长季同一类药剂使用不超过2次。特别提醒的是,乳熟期后应停止使用三唑类药剂,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五、毒素污染应急处置
对已发病田块,收获后需进行严格分拣:霉变率超过5%的籽粒不得作为食用;轻度感染籽粒可用5%盐水浮选去除病粒。饲料加工前应检测伏马毒素含量(国家标准限量为5mg/kg),超标玉米需用1.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处理后方可使用。仓储时保持水分低于14%,并添加丙酸钙等防霉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化学防治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农业规范基础上。2024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玉米穗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指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效仅能维持60%左右,而结合抗病品种、生态调控等技术的综合方案可使防效稳定在85%以上。因此,建议种植户建立完整的田间档案,记录气象数据、施药时间及效果,为来年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农药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拥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的药剂,如5%氨基寡糖素水剂等植物免疫诱抗剂,这类产品既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又能激活作物自身抗病机制。

来源:田园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