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由中国外文局、清华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主办,以“为全球治理贡献亚洲智慧”为主题的2025“思想亚洲”论坛在新加坡开幕。来自中国、新加坡、日本、印度、泰国、阿塞拜疆、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10个国家的近40位知名专家学者从亚洲视角
首届“思想亚洲”论坛于2022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在本届论坛开幕致辞环节,致辞嘉宾一致高度肯定了“思想亚洲”论坛在推动亚洲智库对话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在致辞中指出,历经4年发展,“思想亚洲”论坛已成为亚洲智库与媒体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思想的作用愈发重要。中国始终秉持 “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理念,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各国应以互信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共赢为目标、创新为动力,通过凝聚各方智慧,为亚洲发展提供更多思想支撑,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亚洲方案。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表示,“思想亚洲”论坛汇聚亚洲多国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治理展开深入对话,是凝聚亚洲智慧、贡献亚洲方案的重要平台。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在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当下,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亚洲各国应对挑战的智慧。高校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在培育国际化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指出,当前亚洲和世界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坚定致力于维护有利于地区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地区智库肩负着独特而重要的使命,期待以“思想亚洲”论坛为契机,推动亚洲智库以前瞻性政策建议,促进地区各国加强政治互信、利益融合,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探索多边经济治理体系的改进路径,助力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恩斯特・库珀斯在致辞中表示,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当下,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类文明的守卫者,肩负着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责任。科学传播对于澄清误解、推动理性共识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培养与国际合作将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亚洲智慧。“思想亚洲”论坛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有助于深化对话与合作,凝聚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共识。
以亚洲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面临多边贸易体系遭破坏、全球气候治理受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乏力、人工智能与加密货币发展亟待监管、地缘冲突持续升级等诸多严峻挑战。在本届“思想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演讲嘉宾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复杂形势下,亚洲国家经济活跃、历史悠久、文化相通,理应携手共同应对挑战,以亚洲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面对变局,亚洲国家应携手应对,建设命运共同体,这是对本地区人民福祉的保障,也将为全球和平发展注入稳定力量。亚洲体量庞大、发展迅速,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治理失衡之际,亚洲更需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推进区域团结与制度建设。亚洲国家应加强经贸和金融合作,深化区域自由贸易进程,拓展数字经济协作空间,加快构建金融安全机制,为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包容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加坡政府前政务部长曾仕生指出,在全球动荡中,亚洲各国应依循亚洲智慧,先自省修身,以内聚力量应对挑战。亚洲文化强调邻里关系与合作精神,应通过加强区域协作共同应对不确定未来,新加坡愿与各国携手,以亚洲智慧共寻发展之道。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席瑞德表示,科技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全球治理体系也走到了升级迭代的交叉路口。亚洲有潜力逐步承担起全球增长引擎的角色,这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减少壁垒。亚洲各国应在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务实态度加强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与前行。
中国外交部原部长助理胡正跃表示,新加坡在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新合作也是中国—东盟合作的缩影。中国和东盟同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区域合作已成为本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区域提供持续红利,在全球治理中体现亚洲担当、贡献亚洲智慧。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总秘书、教育部原副部长张盛闻表示,面对全球经济体系陷入紧张与撕裂的危局,中国展现出有备而来的对策与布局,包括强化本土科技体系、推动内循环、深化南南合作等。他认为,亚洲不应是被大国操纵的棋盘,而是塑造全球和平格局的智慧起点。亚洲国家应把握战略主动权,构建以亚洲标准、亚洲节奏为核心的区域性增长模式,共同塑造亚洲版全球治理新秩序。
阿塞拜疆国际关系分析中心主任法里德·沙菲耶夫表示,面对当前复杂局势,亚洲国家应以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和多边对话,共同构建包容、互信与可持续的区域秩序,为全球治理注入稳定与合作的力量。在与中国的合作中,阿塞拜疆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和“中间走廊”等倡议,推动跨境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和区域安全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亚洲国家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何淑仪指出,全球治理面临着生成式AI崛起带来的新挑战。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AI提升了研究效率,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需要学术界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亚洲学术界应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合作,深入理解AI对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深远影响以应对虚假信息和偏见。
值此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安全局势复杂演变之际,本届论坛特别对话环节邀请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王赓武教授与知名翻译家、中法文化比较研究专家、文学史家董强教授,围绕“全球治理”展开深入探讨。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治理面临挑战的当下,亚洲智慧应在开放与尊重的基础上,为构建更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文化文明力量。
王赓武指出,以亚洲智慧完善全球治理兼具现实意义和挑战性,建议深入理解亚洲智慧的价值在于其开放性与适应性,以开放态度吸收有益思想和新技术,尊重不同文明,摒弃极端观点,为全球治理贡献平衡方案。
董强以文化交流实践为切入点,援引儒家思想助力新加坡国家构建的案例,指出传统智慧能够转化为现代治理资源,亚洲智慧的优势在于能够随变而变,积极应对挑战。
亚洲各国应携手深化合作、强化互信本届论坛上,与会专家还围绕“交流与互鉴:多元共存的亚洲文明”“安全与稳定:世界变局中的亚洲未来”“发展与共享:全球复苏的亚洲智慧”等主题展开了专题讨论。
在“交流与互鉴:多元共存的亚洲文明”专题讨论中,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技术霸权上升的形势,亚洲国家应加强合作,在多元共存中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中国和东盟跨越语言、宗教、制度与文化差异,展现了“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经验。亚洲正由被动接受全球秩序转向积极塑造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强调文明平等与合作共赢,契合亚洲的发展愿景。
在“安全与稳定:世界变局中的亚洲未来”专题讨论中,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面对全球不确定性上升的趋势,亚洲国家亟须以合作促安全、以发展谋稳定。应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提升经济相互依存度,同时加强政治互信与战略协调。有专家还提出,“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事务理应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亚洲需要通过紧密的团结与全方位的合作,不断强化自身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从而迎接更加自主、稳固且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发展与共享:全球复苏的亚洲智慧”专题讨论中,与会专家围绕亚洲国家如何推动再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展开深入交换意见。他们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亚洲国家积极推动再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与韧性。以中国—东盟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RCEP等机制有效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与产业协同,增强了区域自主发展能力。在科技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合作日益紧密,中国与东盟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普惠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未来,亚洲国家应进一步强化战略互信,提升制度创新与治理能力,以“亚洲智慧”和“亚洲方案”引领再全球化进程,构建更加包容、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
编审:赵珺
来源:中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