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三个价格项目。这就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正式进入医保目录。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三个价格项目。这就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正式进入医保目录。
然而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获批上市。这一前瞻性立项预示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收费路径已经铺好,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患者及其家庭是最终受益者。
科技改变生活。那么,距离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正式进入生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医保政策红利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提到“脑机接口”,仿佛身处科幻电影中,将人的大脑与计算机连接,通过思想随心所欲地操纵机器;或者借助计算机将人与人的大脑相连,使之无需语言就能彼此沟通交流。无论哪种解读,都是赋予人类“无所不能”的一种黑科技。
然而,脑机接口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有效地恢复患者因疾病或外伤丧失的运动功能和交流能力,它是一项应用于医疗、康复、护理等领域的技术。
根据技术路径不同,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类。
顾名思义,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但获取信号的质量水平更高,操作也更复杂、手术风险更大。目前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康复、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治疗领域均有试用。非侵入式无需开颅,通过头皮传感器采集信号,安全性高、成本低,已进入临床应用调试阶段,常见的干预手段包括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甚至是感官刺激等。
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改善神经相关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必须看到,不同于药物的立竿见影,也不同于保命的技术,将脑机接口技术纳入医保,是一次从0到1质得到飞越和发展。我们是在为更远的未来服务。”浙大四院神经内科主任赵国华很振奋。
随着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高发,以及迈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多种老年疾病,一旦丧失劳动力或者运动等功能,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残酷的现实是,面对高额的治疗费,很多人会“牺牲”生活质量。
纳入医保后的价格,是大众关心的焦点。
据了解,浙江省医保局正依据国家立项指南方案,开展定价前期准备。
当各地都在“斟酌”之时,湖北医保局率先发布,成为了全国首个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的省份。具体来说,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虽然只是试行指南,这也给大众不少信心,“对于动辄几十万的费用,有了医保‘托底’,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甚至是康复,最终获益的还是患者以及整个家庭。”赵国华表示。
进食饮水握手再到写汉字
科技重塑生命尊严步步为营
作为国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的先行者,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团队与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团队一直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
去年11月底,团队率先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超薄柔性深部电极植入手术。
浙大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团队成员、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蒋鸿杰介绍,“将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厚度的柔性电极植入患者颅内深部脑区,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微乎其微。患者术后苏醒后,开始不间断地通过高通量微电极采集深部脑区的单细胞级别神经电信号,这是世界上首次在人脑深部脑区同时采集到如此之多神经元信号。”
这不仅是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脑疾病的精准诊疗和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2020年,团队实现了“用科技重塑生命尊严”的愿景,轰动一时:彼时72周岁的张大伯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当年,他成为国内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的志愿者,浙大二院神经外科成功为其实施国内首例Utah阵列电极脑内植入术,捕捉大脑运动皮层信号,张大伯可以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进食、饮水、握手等复杂三维运动。“别看是小小的变化,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哪怕只是一个举杯、传递,背后都是需要至少3~6个月的训练。”蒋鸿杰说。
去年,张大伯的“超能力”再次升级——在白板上工整写下“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八个大字。他在脑海中想象写字,机械臂便能同步落笔,甚至书写正确率高达96.2%!
这是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的最新突破——全球首次实现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
“这对外伤或中风后的瘫痪病人,尤其像渐冻症患者,如果能够通过脑电信号的提取,来控制外部的机械设备,就可以写出文字,和外界进行沟通,满足患者的沟通需求。”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经外科组组长朱君明说,随着项目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迭代升级,团队已经开始做感觉反馈的研究,对于那些丧失了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患者,或许可以重新建立肢体和语言功能。
三年内脑机接口会有大惊喜
困难重重不能阻止科学想象
这尽管只是个例,但还有更多的“张大伯”想要通过科技重新享受生活,实现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说话”、让盲人“复明”……人与机器的界限,也将被善意与创新不断打破。
“任何一项基础医学,最终目的都是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脑机接口研究对偏瘫、失语、渐冻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技术要真正应用到实际,还需克服诸如植入电极后信号衰减、最大限度避免芯片植入对大脑损伤等技术难题。”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神经疾病分中心主任、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张建民教授说。
重重困难也阻挡不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阻止不了天马行空的科学想象。
“三年内,脑机接口技术应该会带来惊喜。”不少专家充满信心。
除了脑机接口,脑脊接口技术在今年也迎来了实质性的大踏步。
今年年初,来自广东的林先生成为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后重获行走能力的完全截瘫患者。
2年前,他不慎从近4米高的楼梯上跌落,导致脊髓外伤后截瘫。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研发的脑脊接口系统突破技术瓶颈:将2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电极芯片植入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以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通过在大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使脊髓损伤患者实现自主控制下肢行走。
术后第49天,林先生已经可以在悬吊下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
林先生的案例得到了复制和推广。加福民团队计划分阶段推进临床转化,针对重症患者开发植入式系统,对轻症患者研发穿戴式设备,预计5~10年内实现技术普及。
前沿科技的每一步突破,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科技“链接”人类还能有多少可能性?每个人都能展开“未来之问”。
文章来源:融合医学网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