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蓉:乡村振兴中的人文乡村建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7 06:10 2

摘要:在去年11月底,央广“中国乡村之声”频道约我做了个访谈,主题是“乡村振兴中的人文乡村建设”。节目于2024.11.26在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播出。访谈内容涵盖了为什么要建设人文乡村、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如何打造文化IP、人文乡村建设需要挖掘的人文要素等内容。现将

在去年11月底,央广“中国乡村之声”频道约我做了个访谈,主题是“乡村振兴中的人文乡村建设”。节目于2024.11.26在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播出。访谈内容涵盖了为什么要建设人文乡村、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如何打造文化IP、人文乡村建设需要挖掘的人文要素等内容。现将访谈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发布在今日头条“邓蓉说三农”栏目上,以供大家参考。

一、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人文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中的人文乡村建设,与乡村的多功能性密切相关。

农业与乡村具有多功能性,表现为生产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等多种功能。人文乡村建设,与乡村的多功能性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乡村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直接相关。

人文乡村,以乡村的历史沿革、乡土亲情、文化记忆、耕读传家等元素,构成乡村的人文底蕴,这是乡村的灵魂,也是乡村的标识,可以彰显出乡村的特色和魅力,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所在。

建设人文乡村,能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文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

总之,乡村是千万人的故乡,是千万人心底的精神家园。“乡情”是每个人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牵挂,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是人文乡村的内核,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更是农耕文明的生命基因和历史记忆。

二、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如何打造成一个文化IP?

当前有两个热门词汇,一个是“文化IP”,另一个是“现象IP”或“现象级IP”。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化IP”,它是指具有文化价值、市场价值,且可继承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文化IP可以通过价值挖掘和商品化的方式,将文化产品赋予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属性,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文化IP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能够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会对社会和人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现象IP”,它是指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化内容或作品,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受到大量关注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网络小说、乡土故事、各类游戏、动漫、影视作品等等。它们通过融媒体展现为多种形式,以求通过扩大影响力来提升其商业价值。

现象级IP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其产业链广泛,并通过跨界融合增加其流量,有很强的变现穿透能力。

关于“文化IP”和“现象IP”的联系和区别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著名的“文化IP”,极具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其影响不仅遍及华夏大地,而且还影响到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而与之相关的一款著名游戏《黑神话:悟空》就被打造成了“现象级IP”,它通过社交媒体和各种平台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极高的流量和粉丝数量,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同时也实现了其极高的商业价值。

三、在人文乡村建设中,需要挖掘的人文要素

物质留存

乡村的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比如农耕用具、乡土手工艺品、乡村特色服饰、乡土美食制作工具和器具;

乡村的村落布局、乡村建筑景观、各类农田景观和园田景观、乡村灌溉设施、农耕生活场景等。

非物质留存:

乡村的制度文化(也称为乡村社会文化),包括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这些内容对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规范性作用,如乡村权力制度文化、乡村民俗活动、乡村礼仪文化等等。

乡村的伦理道德观念,传统乡村大多具有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勤劳节俭、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这是乡村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道德基石,也是维系乡村经济稳定持续运行的基础。

农耕文化,包括传统的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制作技艺、农耕习俗等,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村民的智慧。

乡村手工技艺,比如编织技艺、陶艺、刺绣技艺、剪纸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体现了当地乡村社会的独特审美取向和乡土艺术的创造力。

乡村节庆文化,包括各种民间传统节日、各类庆典和庙会等,这些内容可以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村民的归属感。

乡村的地域饮食文化,包括地方特色菜肴、当地的风味小吃等等,这些内容都承载了乡村的地域饮食文化传统,也成为留存在一代代村民味觉记忆中的“风味烙印”。

乡村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歌舞、民间戏曲、特色曲艺等表演艺术,以及乡村的民间传说、故事、掌故等口头文学,这些内容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构建了村民内心的“文化烙印”。

来源:邓蓉说三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