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9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如果你心里装着一个“定时炸弹”,医生告诉你要吃药防止爆炸,你会选哪个?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还是替格瑞洛?今天,我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到底能不能代替阿司匹林?它们之间有啥区别?
阿司匹林,号称“万能药”,一百多岁了还在一线岗位上打拼。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救了无数心梗和脑梗患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超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阿司匹林,就是在这场战争中的“老兵”。但是,它也有短板。最出名的问题:容易引起胃出血,尤其是长期吃的人。
氯吡格雷(商品名普遍叫波立维),被称为“二代抗血小板药”,它不像阿司匹林直接影响整个血小板,而是抑制P2Y12受体,精准打击。如果你对阿司匹林过敏,或者吃了胃出血,医生很可能给你换上氯吡格雷。
不过,它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是个“前药”,得在肝脏里代谢成活性成分,才能起效。问题是,不是每个人的肝脏效率都一样,尤其是有些人有CYP2C19基因突变,代谢慢,药效就打折了。也就是说,氯吡格雷虽然能替代阿司匹林,但对部分人来说,效果不稳定。
替格瑞洛(商品名普遍叫做倍林达),是氯吡格雷的升级版。它直接就是活性药物,吃下去就能发挥作用,不需要肝脏加工。而且,它对血小板的抑制更快、更强、更可逆。什么意思?就是下药快,药效猛,想停药也容易。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的一项研究(PLATO试验),相比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能进一步降低心梗、脑梗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大概能减少16%的相对风险。听起来是不是完胜?别急,代价也不小。替格瑞洛副作用明显,最常见的是呼吸困难,还有出血风险更高。
假设阿司匹林退出了舞台,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谁能接班?答案是:要看情况。如果你是高危人群,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装了支架、或者有过心梗,医生更倾向用替格瑞洛,因为它更猛,保护力更强。
如果你年纪大了,基础病一堆,又容易出血,氯吡格雷就更安全一点。简单粗暴理解:年轻能抗的,用替格瑞洛;年老体虚的,用氯吡格雷。
很多患者问,吃阿司匹林胃痛了,我自己换成氯吡格雷行吗?答案是:别!因为三种药虽然都能抗血小板,但作用机制、强度、副作用完全不同。自己乱换,可能防不了血栓,还白白增加出血风险。
比如,替格瑞洛虽然厉害,但如果本身就有出血倾向,比如胃溃疡、脑出血史,换上去就是自找麻烦。医生换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是要综合评估你的出血风险、血栓风险,还有经济承受能力(毕竟替格瑞洛贵得多)。
药物治疗,从来不是追求最猛最贵的。真正的原则,是用最合适的药,达到最大好处,付出最小代价。如果阿司匹林还能抗住副作用,那它就是最好的。如果扛不住,换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也要权衡清楚。一句话,选药不是比谁牛,是看谁适合你。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想着“我觉得我适合替格瑞洛”“我想提前换氯吡格雷”,劝你打住。抗血小板治疗,背后牵扯到血栓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估、药物基因检测、合并疾病分析……每一项都不是随便拍板的。在心血管领域,最怕的不是药错了,而是自以为是。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8): 637-653.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00604-00432.
②. Yusuf S, Zhao F, Mehta SR, et al. 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without ST-segment elev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345(7):494-502. DOI:10.1056/NEJMoa010746.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