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圈”出美好生活 邹平市供销社商业网络“下沉”乡村商品“上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9:02 2

摘要:凌晨5点,码头镇田家屯村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种植户田春强将韭菜收割、打包、装箱,邹平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邹平市供销社)冷链车队随即发车。早上7点前,带着晨露的韭菜已摆上邹平供销超市货架。码头镇是离县城最远的镇,产品从地头到超市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

凌晨5点,码头镇田家屯村无公害韭菜种植基地,种植户田春强将韭菜收割、打包、装箱,邹平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邹平市供销社)冷链车队随即发车。早上7点前,带着晨露的韭菜已摆上邹平供销超市货架。码头镇是离县城最远的镇,产品从地头到超市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近的镇街大约半小时。

“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同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运作更有效的合作经营组织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的要求,邹平市供销社则从2017年起逐步构建起了畅通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邹平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传尧说。目前,邹平已按照县镇村一体发展格局,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中心、镇街为重点、村级为终端,建立起“4+17+178”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为使商业网络更畅通,邹平市供销社提升了日用品、农资、冷链、烟花爆竹等一批县级集配分拣中心,发展共同配送。先后与500多家商贸流通企业及30多家农资流通企业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结,逐步完善产业协同、服务融合、高效便捷的共配网络,实现日用消费品、农资、快递等多网融合、一网通配,助推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同时,建设了一批镇街商贸中心,加速网络覆盖。以人口聚集的政府驻地为重点,改造建设供销综合服务网点,改善镇街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截至目前,已改造新建焦桥、明集、临池、韩店供销服务站,总数量达到17处,单体服务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米,融合日用品、餐饮、服装、快递等多类型便民资源,做好服务下沉。另外,规划了一批村居(社区)服务保障点,完善便民服务圈。依托龙头企业和基层社,整合日用品销售、生鲜供应及便民服务功能,建设服务网点,补齐设施短板,建成基层服务社178处。在新城区便民网点相对薄弱区域,新建阳光花园、黄山三路、鹤伴豪庭、天地缘等5处生活应急保障点,推动供销服务覆盖向社区延伸,让便民服务抬眼可见、迈步可达。

依托日益健全的基层网络,邹平市供销社聚焦“需求直通+精准响应”服务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聚焦“食事农事”,拓展服务内容。丰富商品仓配、农村电商、快递分拣等服务功能,各网点综合提供日用品经营、快递收发、农资经营、农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结合“好品邹平”名录,展示销售邹平水杏、西董小米、段桥丸子、码头金蝉、黄河蜜梨等时令特色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年助力农产品上行2万吨。畅通农资供应渠道,瞄准春耕备耕、秋冬种等节点实时掌握农资产品需求数据,年供应各类农业生产资料20万吨,存储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产品1万吨。另一方面,聚焦“线上线下”,供销服务“零距离”。坚持供销两侧入手,线上线下发力,依托抖音、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在抖音等平台上线直播活动,推送优惠商品,2024年组织直播活动30余场,上线各类产品5000余种,让线上选购更便捷。组织“公益集市进社区”“约惠邻里·益起赶集”“惠民集市”等活动30余次。另外,聚焦“一老一小”,持续优化“硬设施”及“软环境”,积极融入以社区为阵地的托养、居家服务,供销营业员同时兼职配送员,适时推出预约上门服务,线上下单、线下配送,老人、孩童“足不出户”就能收到物资补给,同时帮助查看反馈居家老人、孩童健康状况,深化服务内涵。

响应市委组织部“三划”工作号召,与镇街党委政府、村“两委”合作,深入实施“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工程,将镇街、农村综合服务网点与村级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协同推进。2024年,邹平市供销社与高新街道徐毛村党支部合作共建了社区服务网点,并与多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深入合作,以高于市场价2%对其蘑菇、韭菜等农产品“应收尽收”。这是邹平市供销社在三级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出的“城乡互通+多方联动”合作共赢、打造助农惠农“生态圈”的新路径。该路径通过“党建引领+供销服务”,推动共富共赢。同时,探索“平台整合+优势集中”方式,组建“供销超市联盟”,依托全国总社、山东省社日用品采购平台,启动联合采购,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符合农民消费特点,高附加值、高性价比的“邹供优品”30余种。整合全系统各类服务设施,强化应急储备能力建设,提升抗击灾害及关键时期应急储备能力和承灾能力,防止重要产品供应能力不足,与当地形成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进行了“全程化+土地托管”探索,推动集体及群众增收致富。发挥先进设施及健全完善的农资流通网络优势,推广“1+5”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服务面积达到4.2万亩,助力村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依托300台先进的农业机械,日烘干能力800吨的粮食烘干塔,1.5万吨的粮食储备仓及配套设施,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完成作业面积60万亩次,繁育优质小麦良种1万亩,签订蜡质玉米回收订单4万亩,亩均助力群众增收200余元。

记者 耿悦 通讯员 王丹 曲鹏飞 刘旭 报道

来源:邹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