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吧!榜样力量 | 侯占友:“拼”出个矿山铁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7 09:20 2

摘要:“四只手”铁汉,说的就是侯占友。1946年,19岁的侯占友在唐山赵各庄矿下井当了工人,受尽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侯占友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在他看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尽全力多出煤。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艺萌 闫思宇 韩建强 报道

在唐山开滦煤矿,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铁汉钢铁铸,一人四只手。”

“四只手”铁汉,说的就是侯占友。1946年,19岁的侯占友在唐山赵各庄矿下井当了工人,受尽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侯占友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在他看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尽全力多出煤。

他这一拼,就是一辈子。

侯占友携带采煤工具准备下井。图片由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20世纪70年代,全国煤炭供应告急,工业发展受阻!“国家缺煤,就跟咱家没粮一样,宁可咱家饿着,也不能让国家没煤!”侯占友得知消息,急得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上午忙完本职工作,下午就跑去采煤区出煤。不要加班费,不要补助粮,也不要下井津贴,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十点后才回家。

有一回,天降瓢泼大雨,妻子劝他:“雨这么大,别去了,反正你是义务劳动。”侯占友却一脸严肃:“雨这么大,远处的工友可能来不了,我更得去!”到了工地,刚放完炮,顶板上矸石震落压住了电溜子,煤运不了。侯占友抄起大锤就冲向工作面,看到有块大矸石足有3立方米,把工作面拦腰截断。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斜着身子,一锤一锤砸,整整两个多小时,硬是把矸石砸碎,让工作面恢复了畅通。

1974年春节前夕,开滦接到国家计委的紧急电报,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再多出煤。农历腊月二十八,侯占友背着一袋干粮就下了井。攉煤打柱、排险闯关,在井下一口气干了三天三夜,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侯占友运输设备。图片由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正是有了这样的劳动模范和这样的矿工队伍,开滦实现了每天向上海增发一列火车煤炭的目标,缓解了国家用煤的紧张状况。1975年5月25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中,称侯占友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他上三个班”的“矿山铁汉”。

不仅出煤的时候拼,为了保护煤矿,侯占友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1976年10月,矿上恢复一号井井架施工,电焊作业不慎引发火灾。侯占友见火势凶猛,心急如焚,他用水把自己全身浇湿,扛起水枪就爬上32米高的井架。当时受唐山大地震影响余震不断,爬井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可侯占友想都没想就冲了上去,朝着火势最猛的地方喷水。工友们齐心协力终于把大火扑灭,国家财产免遭重大损失。

1979年,把命交给煤矿的侯占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也支撑着他,一直拼到最后一刻。

侯占友(左一)同工友在井下运输采煤设备。图片由唐山市总工会提供

1982年,侯占友退休。不少私人矿主知道他经验丰富,高薪聘请他当顾问。他听后摇了摇头,转身把目光投向了矿区旁那座光秃秃的小山,心里早有打算:“我要把这山变成公园,给工友们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水泥、石渣、砖块,侯占友一趟趟背上山。一开始,只有他一个人默默苦干,慢慢地,退休工人来帮他开山打石,年轻人也上山帮忙,就连孩子们也来搬搬抬抬,队伍越来越壮大。6年时间过去,侯占友带领大伙把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北山公园。

2003年,76岁的侯占友因为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矿山和工友们。

千米井下的采煤机,在他粗糙的双手中挺进;不毛之地的荒山,在他的手下变成生机盎然的公园。

“矿山铁汉”侯占友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也用自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矿工向前奋进。

来源:长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