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7 09:55 2

摘要: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5年前我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交汇点,中国能源革命正从“规模扩张”步入“精耕细作”。

正值《巴黎协定》十周年之际,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视频峰会发表致辞。

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5年前我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具体来看,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能源转型成效明显,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承诺的目标;新型储能装机量爆发式增长,2024年累计达74.66GW;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

进一步以电池产业链为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加速落地以及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实施,众多下游应用市场对电池需求量带来爆发式增长。在这场零碳经济浪潮中,电池产业扮演着碳中和革命先锋的角色,加速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制造中心和最大的锂电池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和出口国。锂电池产能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市场份额方面,中国锂电池材料全球市占率也处于高水平,如负极材料为94%,正极、隔膜、电解液均达85%左右‌。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池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以超40%的全球份额稳居产业链核心地位。

01

中国占据全球动储市场多数席位

过去十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上演了逆袭神话:从2015年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0%,到2024年67.1%的绝对统治地位,而曾经叱咤风云的韩国电池三巨头(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市场份额从35%暴跌至18.4%。

当前,全球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超两辆搭载中国动力电池。

在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榜单中,有六家中国企业上榜,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以及欣旺达。

其中,宁德时代连续8年登顶全球第一,且2024年市场份额环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六家中国电池企业份额合计67.1%,较2023年提升3.7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在除中国外的全球其他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中,中国企业也以35.1%的合计市占率逼近韩系三强(43.6%),远超日系企业(11.7%),标志着全球能源权力格局的重构。

其中,宁德时代以97.4GWh的海外装车量登顶海外非中国市场,市占率达27%,首次超越LG新能源(24.6%)。据宁德时代称,公司在欧洲动力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7%提升至2024年的38%,排名第一,2025年以来市场份额仍在提升,持续拉开与第二名的差距。

二线电池厂中,国轩高科增速超60%,超过三星SDI位列第7;亿纬锂能凭借超过30%的同比增速,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在储能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又包揽了全球前十。据起点研究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电芯出货量为435.8Gwh,同比增长81%。

出货量TOP10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比亚迪、远景动力、瑞浦兰钧、国轩高科、楚能新能源、中创新航、鹏辉能源,LG新能源、三星SDI等跌出前十。

在储能铁锂化、中企加速出海等趋势下,日韩电池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企业在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市场表现活跃。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订单规模超150GWh。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海外大储市场多点爆发,新兴市场快速崛起,GWh级别的订单释放成为常态。

2025年至今,中国储能企业频频成功斩获海外大额订单,不断开辟国际市场的全新版图。

比亚迪斩获沙特12.5GWh订单,宁德时代斩获19GWh阿联酋的RTC储能项目;在欧洲,力神(青岛)、南都电源、华为、阿特斯等中企,在希腊、罗马尼亚、英国等市场共签订了超5GWh的订单;海辰储能、阿特斯分别获得澳大利亚222MW/640MWh、240MW/960MWh储能项目订单。

02

技术突破从“跟跑”到“领跑”

从技术路线的角度看,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储市场更进一步的成绩,是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胜出。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422.7GWh,超过三元动力电池份额,储能则基本成为铁锂电池的天下。

份额承压下,LG新能源宣布2024年资本支出削减20%-30%,转向现有产能优化。韩系三家电池厂一方面不得不妥协,推进磷酸铁锂路线,另一方面在46系列大圆柱电池上发力。而松下2030年产能目标从200GWh下调至150GWh,战略重心转向固态电池研发以及46大圆柱。

这背后是中国锂电产业仅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即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从材料、设备到电芯等各环节,从技术依赖到全球领先的一场“突围战”。

尤其是在电池技术创新上,中国企业已经在材料、结构、工艺、制造各个环节实现全球领先,并开始以“中国方案”向全球输出,赋能各个国家的能源与交通转型。

以磷酸铁锂为例,大储能电芯围绕容量之争,朝着500+Ah产品迈进;动力电池以快充为新卖点,快充峰值推高至6C乃至10C、12C。

比亚迪发布二代刀片电池,将铁锂系快充峰值充电倍率推向10C,搭配兆瓦级超充,快充体验实现“油电同速”;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第二代神行磷酸铁锂电池单次充电续航可达497英里,支持12C充电倍率。

进一步升级的磷酸锰铁锂路线在商业化进展也越走越快,汽车动力、两轮车、数码等市场已经能看到其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磷酸锰铁锂产能规划达到超过200万吨。4月18日,白银时代瑞象年产2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正式点火投产,宣告了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磷酸锰铁锂项目落地。

大圆柱电池方向上,中国电池企业正引领新一轮全极耳圆柱电池革命,同时与日韩专注46系列大圆柱不同,国内分化的不同型号推动下游市场应用多元化。

起点研究院(SPIR)统计,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到146.1亿只,同比增幅超过10.9%,尤其是32/40/46/60等大圆柱型号电池增速超过50%,表现亮眼。这主要由中国电池企业贡献。

汽车动力领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已经获得宝马46系大圆柱电池订单。其中亿纬锂能披露,其大圆柱电池良率提升至目前约97%的水平。

32系列代表企业中比新能源,40系列代表企业鹏辉能源/亿纬锂能,60系列代表企业多氟多等,在储能、小动力市场出货领先,引领大圆柱应用新趋势。在小圆柱电池市场,亿纬锂能、比克、力神、新能安等凭借全极耳工艺,正分食日韩电池企业海外市场。

近两年火热的钠电和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更彰显着中国电池产业链技术突破从“跟跑”到“领跑” 的崛起过程。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全新钠离子电池品牌“钠新”,将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175Wh/kg,一举达到钠离子电池行业量产的最高水平。

其中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将于2025年6月正式量产、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将于2025年12月量产。作为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在钠电赛道的全新进展宣告钠电“元年”将真正来临。

起点研究院(SPIR)预测,2025年钠离子电池行业将进入真正规模放量阶段,预计全球出货量将达23.1GWh。

固态电池层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呈现中日领跑态势。得益于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国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布局、专利数量和产业化速度上都占优。

目前,国内以半固态电池这种技术窗口期的过渡形态为主。据各公司官网或官微等披露,国内固态电池已有/在建/规划产能达数百GWh。

从长期电动化趋势来看,固态电池将有望应用于如轮船、航空飞行器及低空经济中无人机与eVTOL等,拓展锂电的应用边界,打开锂电行业成长天花板。

03

多元化供应链构建全球化布局深入

目前,锂电正在步入全球化大时代。从业人士一致的观点是,未来谁能更早完成全球化布局,谁就更有可能拥有改变或重塑产业新格局的力量与历史机遇。

无论是全球化布局的深度还是广度,中国锂电产业链都走在前列。

为应对关税和贸易壁垒,构建安全、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海外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通过直接投资建厂、合资建厂、技术支持与专利许可等多种方式,在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积极布局。

据起点锂电梳理,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总投资金额近6000亿元,涵盖上游矿产、材料、设备、电芯以及下游回收等环节。仅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就占比近7成,规划产能超500GWh。

在技术出海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正推进客户合作。

宁德时表示,“很多(海外)客户对技术授权模式比较感兴趣,公司在(海外市场)技术授权方面的收入也在持续提升,这体现了客户对我们技术和专利的认可。”

在全球供应链生态构建上,一方面,带动国内供应商出海,推进本土化生产;另一方面,供应链体系加速全球化,原材料产业链全面覆盖,对冲供应风险。

据介绍,亿纬锂能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顺利投产,每年可生产约12万吨镍金属和约1.5万吨钴金属,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镍钴原料生产基地。

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的海外产能将于2026年左右开始密集释放,将带动更多国内锂电企业踏出国门,以“产能出海”等模式更好地融入到海外市场的本地供应链之中,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锂电供应链的市占率和领先优势。

04

结 语

从新能源汽车到储能电站再到电动船舶,从消费电子到航空航天,锂电池正从单一的能源载体演变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性产业。

如今,中国锂电池行业不仅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更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从政策红利到市场爆发,从国产替代到全球竞合,中国企业正以“技术+生态”的双轮驱动,重塑全球能源秩序,为人类可持续能源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在这场关乎能源霸权的世纪竞赛中,中国电池产业链持续创新与开放合作,书写新的产业史诗。

来源:起点锂电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