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畔书页新——《河池日报》副刊的融媒体转型实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0:11 2

摘要: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成为传媒行业关注的焦点。广西《河池日报》的“红水河”副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成为传媒行业关注的焦点。广西《河池日报》的“红水河”副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耕文化沃土,提升内容品质

1984年,“红水河”副刊在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的桂西北小城金城江诞生。红水河,作为河池的母亲河,奔腾不息,贯穿河池大地,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河池人民。

四十载光阴流转,“红水河”副刊宛如一位默默耕耘的文学园丁,在文学的沃土里辛勤劳作,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这些作家在文学创作之路上不断奋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他们的成长,都与“红水河”副刊紧密相连。许多作家回忆起创作初期,都感慨是“红水河”副刊给予了他们发表作品的机会,让他们的文学才华得以崭露头角,为他们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河池文坛人才辈出,拥有56名中国作协会员以及332名省级作协会员。在河池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的笔下,“红水河”副刊被比作一条“纸上的河流”,它见证了众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与广泛传播,成为作者、编者与读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是河池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一直以来,“红水河”副刊始终坚守精品意识,扎根河池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入挖掘河池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丰富资源,将这些独特的地域元素融入到各类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河池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一些作品中,作者或通过描绘河池的传统节日庆典,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或借红水河的秀丽景色,抒发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同时,“红水河”副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新,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撰写评论文章,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弘扬正义与善良;鼓励作者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通过巧妙设置情节、细腻刻画人物等提升作品品质;充分考虑读者需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通俗的语言呈现内容。

“红水河”副刊的努力与创新得到了广泛认可。2024年5月,其凭借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卓越贡献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报业媒体助力全民阅读优秀案例”,成为其他副刊学习的典范。

创新策划报道,增强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与传承是副刊的重要使命。在融媒体时代,“红水河”副刊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在形式上,大胆探索,通过优化版面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全方位提升副刊的视觉效果与阅读体验。

2023年12月6日,“红水河”副刊《重返故乡 探秘文脉——听听作家们怎么说》专题版面

自2023年2月起,“红水河”副刊充分发挥融媒体资源优势,积极策划文化主题活动,深度挖掘和传承河池的标志性文化符号,精心策划推出了“刘三姐文化”与“铜鼓文化”名家系列访谈。

刘三姐文化以其优美的山歌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铜鼓文化则承载着河池地区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铜鼓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深入挖掘这两种文化的精髓,“红水河”副刊邀请了潘琦、聂震宁等十余位区内外知名文化学者参与访谈。这些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的参与为访谈提供了高水准的学术支持。

在“刘三姐文化”与“铜鼓文化”名家系列访谈前期,“红水河”副刊采编团队做足了准备。他们紧扣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料,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同时,穿梭于河池各地,走访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收集珍贵文化记忆。采访中还与学者充分沟通,保障访谈内容真实有深度。

在访谈呈现方面,“红水河”副刊精心设计版面,挑选精美图片与文字搭配,采用独特排版,设置醒目标题,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还将访谈制作成高质量视频在网络传播,通过学者讲解、画面展示和音效配合,展现文化魅力。

这一系列访谈成效显著,在学术与文化界引发强烈反响。它让更多人认识到两种文化的价值,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支持,不仅在学术界掀起河池地域文化研究热潮,也在社会层面激发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此外,“红水河”副刊敏锐抓住全媒体时代特点,把增强内容新闻性与时代感作为破圈发展的重要策略。2023年,河池籍著名作家东西凭借长篇小说《回响》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消息在文学界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来自河池南丹的瓦依那乐队在网络迅速走红,他们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融合,独特的表演吸引众多粉丝。

《河池日报》敏锐捕捉到这些热点,迅速组建专门报道小组,成员包括资深记者、编辑和文化专家。记者深入采访东西和瓦依那乐队成员,了解创作历程、灵感来源;编辑精心雕琢稿件;文化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解读。报道小组还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反应与评价,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热点事件。

随后,《河池日报》推出《河池籍作家东西长篇小说斩获茅盾文学奖》《河池长出了瓦依那》等一系列高质量文化报道,内容丰富、观点深刻,不仅及时向读者传递了最新的文化资讯,还深入挖掘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意义。通过对作家创作心路、乐队成长历程的讲述,让读者感受到了河池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凭借这些举措,“红水河”副刊持续深化自身作为文化品牌的内涵,成功树立起地域文化传播的标杆形象。

拓展多元渠道,推动全民阅读

随着时代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红水河”副刊不断优化版面设置,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增设了“文艺评论”“未来作家”“红水河——诗书画摄”“短诗简评”等特色专栏,涵盖文学、艺术、评论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选择。

每年,“红水河”副刊编发各类作品达2200多篇,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歌、随笔、评论、书法、美术作品等,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其中,“未来作家”栏目尤为亮眼,它面向广大中小学生、高职院校和在校大学生以及文学新人,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推出“六一儿童文学作品”“青春的诗——在校大学生诗歌选登”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专版,鼓励文学新人们积极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培育后备力量。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多元化的特点,2023年3月,“红水河副刊”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此举为“红水河”副刊开辟了新的传播阵地,将文艺的触角延伸至移动终端。

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精心策划每一篇推送内容,将纸质刊上的优秀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化,同时积极创作文化资讯、作家访谈、文学评论等原创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功能,与读者密切交流,根据读者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公众号的内容与服务。经过两年多的运营,目前公众号推送原创作品400多篇,转发46540次,累计阅读量超70余万次。如今,“红水河副刊”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副刊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文化传播模式。

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内容优势,“红水河”副刊坚持大众写作理念,鼓励普通民众参与文学创作,让文学走进大众生活;同时,积极引导大众阅读,推荐优秀文学作品,举办读书分享会、文学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一系列大胆尝试和探索,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成为大众写作的主要阵地和大众阅读的主流媒体。展望未来,“红水河”副刊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在内容创作、传播渠道等方面不断探索,在数字化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为推动全民阅读贡献更大力量。

执笔:韦颖婕 广西河池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