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虽说不出口,智能前景却未瑟瑟发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6 02:15 2

摘要:在本次上海车展上,各家企业继续积极的在新能源道路上展示自己的旗舰新车。不过,与以往都很不同的一个关键就是,智能这两个字不再和驾驶深度绑定,甚至智驾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大为缩小。

在本次上海车展上,各家企业继续积极的在新能源道路上展示自己的旗舰新车。不过,与以往都很不同的一个关键就是,智能这两个字不再和驾驶深度绑定,甚至智驾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大为缩小。

官方出声,车企出手避文字祸

比如BBA某豪华品牌的传播文稿中,有智能科技、智能美感、智能座舱、智能化,可通篇都见不到智能驾驶四个字,取而代之的是“驾驶辅助”这个词汇。这还不是特例,某本土自主品牌的宣传里面,智能汽车、智能豪华、智能冰箱、智能交互都有,就是没有智能驾驶。

没错,这个悄然的转变,可以说导火索来源于3月底小米高速公路惨剧带来的社会涟漪,当时全社会对智能驾驶来了一番口诛笔伐。而最直接的动因,则是工信部的一场会。

根据工信部的官网,4月16日,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等等。

随后流出的一些会议纪要也清楚的提出不能再用“智能驾驶”之类。于是各大车企心照不宣,在这个风口浪尖之时纷纷降低智能的音量,谨慎使用为“组合驾驶辅助”。

不过,由于之前智能驾驶已经讲了好几年,所以各大汽车官网,来自华为的解决方案比如乾崑智驾都是以智驾命名的,特斯拉的FSD也是在中国改为了“智能辅助驾驶”,所以短期通通抹去重新命名和注册也几乎不可能。

AI如潮,既要依赖又要警觉

更重要的是,之所以说风口浪尖,这就意味着随着舆论过去了,智能驾驶这个本来就很中立的词还是可能重出江湖。即使不能直接称呼智能驾驶,但是说智能汽车、智能操控、智能避让、智能刹停、智能辅助之类还是大有空间的。

为什么大有空间,这是因为科技洪流不可逆转,这个洪流来自越来越强大的集体认同。AI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出行落地生根,对传统汽车摧枯拉朽。人们真切感受到机器自动决策和执行,正在取代人工的现实。这个过程中,法律法规跟不上,无法正面回答车辆出事的责任问题,因此会倾向于由驾驶人全盘负责。尤其是L2以下,哪怕L2+++。

但是人类本性就是负责得越少越好,最好就不动脑,或者能动脑的不要动手,能动手的就不要动身。当初人类之所以抛弃动物拉车改为汽车,不就是因为汽车更省力,速度更快吗?人工智能本质也是如此,只要开始接纳,我们就开启了把AI这个奴仆养得越来越强大的过程。

当机器有充分的安全策略,有各式传感器来感应周围环境,能提前预警和规避危险,宁愿放慢也不放纵,那么人对机器的信赖度就会直线上升甚至到100%。技术真到了这个时候,人的操控必要性也会降到极低。L3/L4/L5,AI的能力越来越高,人的干预必要性就越来越低。

目前的纠结就在于,AI和人类的分工比例在不同的车企产品中是不一样的。在电光火石 那一秒钟时,来一句智驾退出,请接管,这时候,人类是一定接管不过来的。其实人的算力哪里有电脑那么高呢?动脚去踩刹车,当然比车辆自动刹停要慢得多。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产品的极限边界在哪里,也知道了这个车企的道德和能力边界在哪里。

宏观要严控,微观却让渡

"方向盘自己转?万一它发疯怎么办?"少数事故会被放大后,人类就会对"机器杀人"零容忍。

官方当然可以用更保守的词汇来提醒大家:这个智能奴仆还不靠谱。其实,从宏观和长远来看,当然要保障人类对智能机器的控制,但是从微观来看,个体其实又是不断让渡控制权给机器的。

现实中,新能源车份额已经过半,传统燃油车已经成为了少数派。人们从手机到汽车都已经离不开AI这个奴仆了,除非,全世界停电断网。

担忧智能汽车带来的惊悚,是因为内心认为手脚开车才更安全。这就像100年前责备汽车取代马车一样,同样是因为觉得手拉缰绳的马车才更可控。

但是,马斯克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人们只看到智能驾驶出错带来的伤害,却没看到智能应用避免了多少事故的发生。

文、图|记者 戚耀琪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