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关镇新建东村社区党委围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健全工作机制,盘活区域资源,不断丰富和延伸社区“大党委”平台。持续强化政治统领,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凝聚城市基层治理“红色力量”,为社区基层治理凝心聚力。
城关镇新建东村社区党委围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健全工作机制,盘活区域资源,不断丰富和延伸社区“大党委”平台。持续强化政治统领,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凝聚城市基层治理“红色力量”,为社区基层治理凝心聚力。
健全机制,提升引领力。采取“收集意见、确认议题、集中研判、明确主体、组织协商、推动落实、结果运用、反馈公示”流程,形成服务闭环机制,规范“大党委”运行机制;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常态化对接机制,与辖区内所有“两代表一委员”建立对口联系,确保他们积极融入“大党委”平台,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建立与辖区单位定期互访制度、项目认领制度等,确保有严格的制度执行,有效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做精做细“大党委”工作。
搭建平台,提升驱动力。通过搭建“居民议事厅”“楼栋议事会”“小板凳议事会”等平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推动党建服务根植于城市“最末梢”。社区党委定期组织小区物业、业主代表,召开业委会,收集业主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议题”,提交“大党委”会议进行商议。通过共驻共建平台,发掘多方力量,征集社情民意37条,解决城关初中家属楼自行车乱停乱放、宏晟嘉苑小区停车难等“小情大事”20多件。充分利用“邻里舞台”,主动整合党建联建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定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同时开展“正能量”宣传,引导居民在守望相助中凝聚共治力量。
组建队伍,提升凝聚力。“小网格”托起民生“大服务”,不断优化调整社区网格党组织设置,加强网格资源配置,将“大党委”委员、社区党员、退役军人、社区工作者等力量组建成“小火苗”“啄木鸟”“向日葵”等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余次。同时,认真落实“社区+共建单位+网格”的党建联建单位包联网格制度,常态化入格入网入小区,入户走访辖区居民80余户,排查出井盖破损、飞线充电、消防通道乱堆乱放等各类问题30余件,解决安装充电桩、停车位划分、物业纠纷等2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事,有效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效率,切实让“小网格”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拓展阵地,提升服务力。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高标准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科学规划功能布局,全面满足居民活动、办事需求。至目前,“匠心坊”手工艺培训已开展20场次,创客空间开展直播16场次,舞蹈及乐器培训举办6场次;完成天和家园党群睦邻中心升级改造,打造集议事协商、文化休闲、便民配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涵盖棋艺书法、阅读休闲、助餐服务等多元化场景,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创新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依托视频号、今日头条等平台,通过图文报道、短视频等形式实时推送政策资讯及活动动态,至目前,累计发布内容125篇(条),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掌上”参与社区事务,实现“云端”沟通零距离。
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围绕“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工作机制,深化拓展“大党委”平台作用,不断延伸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触角。社区党委通过政策理论讲在家门口、大事要事议在家门口、暖心服务送到家门口、矛盾纠纷解在家门口等服务,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半径,真正实现把“大党委”机制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有力有效的“利器”,并依托网格化管理,以“优化管理,贴心解决问题、统筹资源,暖心多元服务、民有所呼,真心协商议事”的托底,构建幸福生活圈,打造“和合新邻”服务品牌,为辖区居民建立和谐幸福生活环境提供周到的服务。(刘靖)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