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十“送春归”:古人如何迎接夏天?这些习俗暗藏智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10:10 2

摘要:在闽南的古厝里,阿嬷总在农历三月三十这天清晨推开朱漆木门,让第一缕晨光漫过厅堂。她会在八仙桌上摆上三牲五果,点燃一炷香,对着东南方轻声念叨:"春神老爷,带好收成去,夏神老爷,送清凉来。" 青烟袅袅中,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恍若春神离去的脚步声。

在闽南的古厝里,阿嬷总在农历三月三十这天清晨推开朱漆木门,让第一缕晨光漫过厅堂。她会在八仙桌上摆上三牲五果,点燃一炷香,对着东南方轻声念叨:"春神老爷,带好收成去,夏神老爷,送清凉来。" 青烟袅袅中,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恍若春神离去的脚步声。

这个被称为 "送春" 的仪式,在唐宋时便已盛行。韩愈曾在诗中写道:"柳巷还飞絮,春馀几许时。吏人休报事,公作送春诗。"

唐朝的白居易将农历三月三十日定为送春日,是当时人们的习惯,因为通常农历的头三月都算做春天。但是白居易一生,为农历三月三十日留下很多送春诗,是和好友元稹有关。

“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帝里却归犹寂寞,通州独去又如何。”白居易《城西别元九》

白居易和元稹都得感谢唐朝的科举制度,让他们从一介布衣进入官僚阶层。正是他们有着相仿佛的背景,父亲都早逝,靠着过人的才华进入仕途,且在分配过程中,他们有好几年都是一个办公区的同事,所以奠定了深厚的友谊。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唐朝白居易《送春》

在这一首送春诗里,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这是将春天和生命的流逝联系在一起。可能写这首诗时,元稹已经离开人世。白居易已经送春成习惯,他送走了元稹,送走了生命中的很多人,而从容立足时光与岁月的关系。

那时的长安,官员们会在这一天停办公务,携酒踏青,用诗赋送别最后的春光。

而在民间,百姓们则用更朴素的方式与春天告别 —— 将采来的楝花系在门楣,楝花的紫白相间,恰似春天留给人间的最后一抹妆容。

送春的核心是 "饯别"。在浙江天台,人们会用竹篾扎成春牛,在村头巷尾巡游。孩子们举着柳枝追打春牛,直到竹篾散落,寓意 "打春牛,送春归"。

而在江苏苏州,家家户户会煮 "三春面"—— 用荠菜、马兰头、香椿头三种春菜拌入面中,趁热吃下,仿佛要把整个春天的滋味都留在舌尖。

三月三十,作为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阴阳交替的节点。古籍《协纪辨方书》记载:"是日宜祭祀、祈福,忌动土、嫁娶。" 这种禁忌源于古人对时序流转的敬畏。

在安徽徽州,这一天的黄昏时分,老人们会在门口撒上一圈草木灰。传说这是为了阻挡 "阴魂归路",防止春日残留的阴气侵扰家宅。

而在江西婺源,妇女们会用红丝线编织 "长命缕",系在孩童手腕上,丝线的五色对应五行,寓意调和阴阳,守护平安。

更有趣的是 "躲清明" 的习俗。在湖北黄冈,人们认为三月三十与清明节气相近,阴气较重。

出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娘家,躲在闺房里不出门,直到次日鸡鸣方得解禁。这种习俗背后,是对生命轮回的朴素认知 —— 春天的结束,意味着新的生命周期即将开始。

在山东临清蔡家胡同,有一棵 500 年树龄的古香椿树,传说它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化身。每年三月三十,村民们会抬着碧霞元君的金身像,从香椿园出发,徒步前往泰山祭拜。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沿途百姓争相献上供品,祈求风调雨顺。

这种信仰在南方演变为 "请龙" 仪式。在福建仙游,三月三十的龙舟赛并非为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缅怀抗元英雄陆秀夫。当彩绘龙舟破水而出,船首的龙头双目圆睁,龙嘴里含着的红绸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而在云南大理,白族同胞会在这一天 "绕三灵"。身着扎染服饰的男女老少,手持柳枝和花束,唱着白族调,从佛都崇圣寺出发,历经三天三夜,绕行洱海周边的村落。队伍中,一位老者背着竹篓,篓里装着象征丰收的麦穗,每到一处便撒下一把,祝福土地肥沃、五谷丰登。

三月三十的餐桌上,总少不了春末夏初的时令滋味。在广东潮汕,人们会用苦刺心、鸡屎藤等野菜煮 "七样羹",七种苦味在舌尖交融,如同春天最后的倔强。

而在广西南宁,五色糯米饭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 红蓝草染出的紫色、黄姜染出的金色、枫叶染出的黑色,搭配成彩虹般的色彩,寓意 "五谷丰登"。

更具仪式感的是浙江宁波的 "立夏饭"。虽然立夏在农历四月,但三月三十已开始筹备。主妇们会用倭豆、咸肉、笋丁与糯米同蒸,饭香中夹杂着草木的清香。

孩子们胸前挂着用彩线编织的蛋套,里面装着茶叶蛋,相互碰撞,名曰 "斗蛋",胜利者会得到一颗用红绳系着的 "状元蛋"。

在四川成都,人们会在这一天吃 "清明菜粑"。清明菜学名鼠曲草,开着细碎的黄花,采摘其嫩叶与糯米粉混合,包上豆沙或腊肉馅,蒸熟后软糯清香。老人们说,吃了清明菜粑,夏天就不会生痱子。

在深圳西乡,三月三十的北帝庙会上,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嵌瓷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光芒,而全息数字橱窗里,虚拟的巡游队伍与现实中的醒狮队相映成趣。年轻的 "非遗传承人" 们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传统手工艺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在互联网时代,"云送春" 成为新潮流。浙江杭州的 "线上饯春会" 吸引了全球华人参与,人们通过 VR 技术 "穿越" 到西湖畔,与虚拟的古人共饮 "送春酒"。更有环保组织发起 "零碳清明" 倡议,用电子纸钱替代传统焚烧,用鲜花祭祀取代香火缭绕。

在河南郑州,社区将三月三十的传统习俗融入 "邻居节"。老人们教孩子们编五色绳,年轻人为独居老人制作 "电子家谱",孩子们用 AI 绘画软件创作 "二十四番花信风" 主题画。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从唐宋的送春诗会到现代的数字庙会,从深山古村的信仰仪式到都市社区的创新实践,农历三月三十始终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它提醒我们,季节的更替不仅是自然的节律,更是文化的传承;传统的延续不仅需要仪式的坚守,更需要时代的创新。当我们在这一天仰望星空,或许能听见千年时光里,那些关于生命、自然与信仰的永恒对话。

来源:雪琴历史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