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踏青归来发热?可能是它在作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1:02 2

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简称:发热伴,俗称“蜱虫病”。该病病原体为大别班达病毒,是我国2011年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四月春暖花开

正是适合外出踏青的好时节

但户外活动时的树丛、草地里

很可能会潜伏着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蜱虫

如果不小心被蜱虫叮咬

可能会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图源:小红书网友

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简称:发热伴,俗称“蜱虫病”。该病病原体为大别班达病毒,是我国2011年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起初被称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直到2019年,才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大别班达病毒。

呈地方性流行,多分布于丘陵地带,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4月份进入发病高峰季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传播途径是什么?

该病主要通过 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等,主要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平时藏在草丛、灌木或者树叶上,一旦接触宿主,会立马攀附,一旦吸饱了血,会涨的像黄豆一样大,蜱虫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为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主要临床表现

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 发热:体温会迅速升高,通常在38.5℃以上,且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 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如皮肤出现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从而危及生命。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甚至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预防措施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关键是 避免蜱虫叮咬

个人防护

在蜱虫活跃时期避免前往山区、丘陵等地区,如必须前往,注意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1.应 穿长袖长裤,浅颜色衣服,扎紧裤腿袖口 。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注意裸露的皮肤 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可维持数小时有效。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皮肤褶皱处有无叮咬。

3.家里养宠物的也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其钻草丛灌木,回家后 及时检查宠物的耳部、腹股沟这些地方,别让宠物把蜱虫带回家。

环境治理

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虫的药剂进行药浴。

如何处理蜱虫叮咬?

万一不慎被蜱虫叮咬, 切记不可直接用手接触蜱虫,去暴力拉出,蜱虫的口器里有倒刺,硬拔的话会把蜱虫口器里的倒刺留在皮肤里,增加感染的机率。

正确的做法是用干净的小号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保证蜱虫完整取出来,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处理。

清除蜱虫后,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