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被史书痛斥“三十年不上朝”的帝王,右腿蜷曲如虾,左腿却笔直僵硬。
1958年,定陵考古队撬开万历皇帝的棺椁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位被史书痛斥“三十年不上朝”的帝王,右腿蜷曲如虾,左腿却笔直僵硬。
尸骨复原后,右腿竟比左腿短了近五厘米。
原来,那个被唾骂“懒政误国”的皇帝,竟是个饱受足疾折磨的跛子。
翻开《诏对录》,万历曾多次向首辅申时行解释:“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可当他在深宫中挣扎起身时,朝堂上却充斥着“贪酒好色”的弹劾奏章。
不少人认为,明朝实际亡于万历,那么,这位皇帝,是怎样将明朝,一步步带向深渊的?
万历十岁登基时,乾清宫的龙椅背后,站着三位“监工”。
生母李太后,手持《帝鉴图说》日日查问功课;首辅张居正以“严师”姿态,推行铁腕教育;太监冯保则如幽灵般,记录皇帝每句戏言。
这种高压教育,锻造出少年天子的双重人格,使得万历表面上温顺如绵羊,内心却积压着反叛的火山。
张居正病逝后,这场人格撕裂达到顶峰。
当抄家队伍,从江陵抬回张府的金丝楠木马桶时,万历突然发现,他的世界好像崩塌了。
那个教导他“节俭爱民”的先生,竟用三十二人抬轿出行。
那个痛斥“贪腐误国”的改革者,私藏珍宝堪比国库。
信仰崩塌的帝王,开始疯狂报复,张居正被追夺谥号、家眷饿死狱中,但这种泄愤式的清算,反而让万历陷入了更深的虚无。
万历二十一年,紫禁城的积雪深达三尺。
乾清宫暖阁里,皇帝正用朱笔圈画着《辽东防务图》,而外廷的奏折已堆积如山。
吏部尚书空缺五年,刑部侍郎悬缺八年,全国知府缺员达三分之一。
这不是简单的懒政,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罢工。
“国本之争”,将这场冷战推向高潮。
当万历执意要立郑贵妃之子为太子时,文官集团祭出“祖宗法度”的尚方宝剑。
这场持续十五年的拉锯战,本质是皇权与士大夫集团的终极对决。
皇帝用“留中不发”,对抗言官的唾沫星子,用“官位悬空”瓦解官僚体系,最终让整个帝国机器生锈停摆。
可悲的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真正的输家,是辽东缺饷的边军和河南啃树皮的饥民。
当我们津津乐道“万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背后的财政开销。
宁夏之役耗银两百万,播州之役费银三百万,抗倭援朝更烧掉一千二百万两。
这些数字背后,是张居正改革积攒的白银如流水般消逝,是加派“辽饷”导致陕西农民“易子而食”的惨剧。
更讽刺的是,当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磨刀霍霍时,万历正派矿监税使四处搜刮。
这些宦官如同蝗虫过境,苏州织工暴动、武昌民变、云南矿工起义……
帝国在“天子采金”的荒唐中,亲手点燃了埋葬自己的烽火。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奄奄一息的皇帝突然召见群臣,指着皇长孙朱由校说了句“他尚弱小”便咽了气。
这句遗言像诅咒般,笼罩着泰昌、天启两朝。
万历的儿子朱常洛,登基一月暴毙,随后朱由校继承皇位,便是后世有名的“木匠皇帝”,魏忠贤趁机攫取权柄。
当崇祯在煤山自缢时,恐怕不会想到,祖父当年赌气式的怠政,早已抽干了王朝最后的元气。
读者朋友们,您们觉得,万历是明朝灭亡的始作俑者,还是帝国的替罪羊?
来源:承宣带你看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