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6日,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500多名来自全国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院士、专家、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这一盛会。
绿色中国4月27日电(融媒体记者铁铮 特约记者陈胜伟)4月26日,第六届中国智慧林业大会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500多名来自全国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院士、专家、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这一盛会。
这届大会由中国林学会主办,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和浙江农林大学承办。大会围绕“数智林草,慧聚浙里”的主题,集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论坛、海报展示、成果展览等于一体,旨在全方位展现林草信息化建设成效,集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林草行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加强对智慧林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我国林草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发展,赋能林草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全方位高质量推进林业智慧化发展。
据了解,大会设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分会场包括,林草遥感与智能监测、森林经营与智能决策、气候智慧林业与智慧生态、林木表型与智慧培育、林草感知与智能装备、灾害监测与智慧保护、智慧林业企业家论坛等。主会场有2个主旨报告和4个专题报告,各分会场有特邀报告44个、专题报告41个和研究生报告55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应邀做题为《人工智能与智慧农林业》的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做了题为《新形势下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来自清华大学的徐冰、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的张怀清、浙江农林大学的冯海林、南京农业大学的程宗明等专家分别围绕“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智慧林草新引擎-林草行业大模型研究”“林业智能体技术研究与探索”“世界一流期刊助推一流科研”等主题作特邀报告,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业中的应用前景。
大会还发布了智慧林草产业发展倡议书,倡议智慧林业同行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专家们深入研讨了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应用,展示了AI图像识别与LiDAR技术的最新突破,交流了碳汇计量、生态价值评估等热点问题。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分享了在AI育种、表型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展现了智慧林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与会专家认为,推动林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智慧林业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会议期间进行了林草行业大模型的研发情况介绍说明,希望各行业单位积极参与大模型研发、群策群力,通过共同努力打造行业标志性产品,为林草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举办的智慧林业企业家论坛,成为产学研对接的重要平台。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将进一步加快新一代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进程,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技术解决方案。
大会主席、浙江农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冯海林教授称,大会集中展示了我国智慧林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行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有力助推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
他介绍说,近年来,他所在的学院一直深耕智慧林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林业信息化、林业信息感知与人工智能方向取得显著成绩,研发的软硬件产品在全国推广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人工智能与智慧农林业》的主旨报告中说,智慧农林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工业装备技术与现代农林业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我国农林业自身特性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北斗导航精密播种、高分辨率遥感等技术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精准度。我国农林业将呈现绿色、现代、智慧三大基本特征。要从五方面发力:加强 AI农林业研究应用,培育相关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统筹推进智慧农林业与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构建农林产品智慧供应链,实现全流程数据管控;发展农林业数字创意产业,优化农林业功能结构,全面推动农林业现代化转型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双碳目标是我国引领新一代产业升级与能源革命的时代契机。聚焦能源供应端与消费端的产业革新,深入推动钢铁、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进行低碳/无碳技术转型,强调信息化赋能产业新发展,争取最终摆脱对含碳资源的依赖。要聚焦人为固碳端的“兜底”保障,坚持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固碳路径,构建生态系统“持久碳汇”。
来源:绿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