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烙印与流量刻度:一个执笔者的三十年媒介长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7 15:08 3

摘要:闲来无事,翻阅自己的作品剪贴本,发现最早发于《解放军报》上的一篇小短文《向地方报刊投稿莫忘保密》,将我的思绪一下拉到了30年前那个火热的军旅生活,那个追梦与纯真的时代。

作者:刘振武

闲来无事,翻阅自己的作品剪贴本,发现最早发于《解放军报》上的一篇小短文《向地方报刊投稿莫忘保密》,将我的思绪一下拉到了30年前那个火热的军旅生活,那个追梦与纯真的时代。

当年,我带着文学梦、军事记者梦走入军营。军事训练之余,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全部用于读书,看报,“爬格子”上,期盼自己的写在稿纸上的文章早日变成铅体字。当兵两年间,我坚持为军报写新闻稿,用掉了50多本稿纸、800多枚信封,可惭愧的是没有一篇文章在军报上“露面”过。初学写作时,当听别人说发表文章如何如何困难时,我还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基础好(入伍前曾给在地方各类报刊、电台上用稿30多篇),在军报上发表文章肯定没多大问题。

周末的营房飘荡着玩扑克牌的欢闹。我的单人桌前却永远亮着台灯。钢笔尖在400字稿纸上沙沙作响,像列兵在完成永远没有终点的正步训练。每次通信员送来新报纸,指纹总会先蹭在四版边角——那里是文学副刊的阵地。展开报纸的瞬间,油墨香混着期待在胸腔翻涌,却又总被整齐的铅字阵列击退。七百次失望在抽屉里摞成山,每个信封都封印着青春的执拗。

可是,每当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被别的作者写出来发表时,我就抑制不住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于是,我又拿起笔来,写呀写,绞尽脑汁,精心打磨,一写就到了深夜甚至整个通宵。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日,午休的时间,连队的文书急切地告诉我:刚才基地(军级)宣传处某处长打来电话,说你有一篇文章被《解放军报》刊登了!我惊讶地“啊”了一声问他:真的假的?他肯定地说,绝对真的,宣传处的领导刚来的电话,说还要见见你。听到这话,我兴奋得差点跳了起来。我连忙请了假,去上一级单位找这期的军报(军报发到连队要比机关晚两天)。我到团部,收发室的人说还没有到;我又到了师部,仍然没有到;我赶忙到了军部,托在军部警卫连的老乡战友找到了这期《解放军报》。拿着这期散发油墨余香的军报,我仔细端详,反复阅读,心中感慨万千。

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军部我一路小跑回了连队。第一时间,我把军报拿给了指导员看。然后,全连的战友也过来争相传阅,向我道喜,祝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在的青年朋友可能很难理解,一位文学爱好者当时的心情。大家可能不知道发表这篇文章的价值:一个连队的小战士能在军队最高级别的报纸上用稿(《解放军报》是中央级报刊)实属罕见,无异于放了一颗大卫星!无论是团还是师,一个专业搞宣传的新闻干事想在《解放军报》上刊登一篇文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部队有规定:在《解放军报》上刊登一篇文章,就记三等功一次;在军兵种报纸上刊登三篇文章,也记三等功一次。

晚上睡觉时,我将这期军报放在枕边,不时地拿起看看闻闻,虽然没有灯光,什么也看不到,但激动得一夜也未休息好。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又把《解放军报》上的这篇文章反复看了几遍。就这样,每天都要把这期军报拿出来反复看几遍。而我的“爬格子”热情因此更加高涨。

后来,在军报编辑老师和单位宣传部门领导的帮扶下,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稿子陆续见于《人民海军报》《水兵杂志》《辽宁青年》等军内外报刊上。虽然每次见到手写的文字变成铅体也很激动,但没有第一次发表于《解放军报》上的心情了。

退役以后,我到了《徐州日报》《都市晨报》《邳州日报》等纸媒工作,稿子变铅体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有时,一张报纸刊登好几篇,甚至整版都是我的文章,可再也没有以前激动的心情了。

雁来雁去,岁月荏苒。这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对于铅体字再也没有了热情,虽然好多媒体、杂志向我约稿,可我总是以工作忙没有时间进行敷衍,以至于好多年没有稿件见诸于纸媒了。现在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一个视频能有多少流量(播放量)。如果一个视频上了热门,流量过百万,甚至千万,我可能会激动许久。故而扪心自问:由铅体字到流量,我的初心去哪儿了呢?

从另一方面看,这一变迁,其实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爬格子”变迁,只是万千变化中的一个方面。环顾四周,抚今追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无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剪贴本的牛皮纸封皮已脆化开裂,就像某些正在消失的介质。但当我偶然点开某条军事历史短视频,看见年轻网友用‘致敬前辈’刷屏时,突然明白,铅字与流量都是时代的标点——变的只是书写载体,那支永远蓄满热望的笔,始终在记录着赤子的心跳。

来源:中外文化博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