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艺术点亮时代 成就文化传播津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16:22 2

摘要:4月26日,“走近艺术名家与名作《晤对集》读书座谈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文创空间二楼举办。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承办。

文/羊城晚报记者 周欣怡 梁善茵

当“世界读书日”向岭南艺术递出邀约,一场艺术与阅读的特别晤对启幕。

4月26日,“走近艺术名家与名作《晤对集》读书座谈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文创空间二楼举办。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承办。

《晤对集:走近岭南名家名作》(以下简称《晤对集》)是羊城晚报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书,致力于探索岭南地区艺术家作品的创作历程。活动现场,主创团队对该新书的灵感孵化和创作历程进行了介绍,同时邀请观众与文化艺术界一众大咖并肩而坐,共赴一场人文艺术的对话。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羊城晚报岭南文化书系”的捐赠仪式。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桥生,与羊城晚报出版社总编辑陶勇一起,向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赠送了“羊城晚报岭南文化书系”新书,包括《晤对集》《点亮粤文艺——羊城晚报“粤派评论”文汇》《走读岭南大文脉》等,以支持广州艺博院的图书馆藏建设工作。

首度揭示:

《晤对集》的灵感孵化和创作历程

羊城晚报主创团队历经三年深入一线采访报道,推出《晤对集》一书,其中有着怎样的创作历程?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主任邓琼在现场首度为大家揭秘。

她表示,2022年至今,羊城晚报重点推出“走进岭南名家工作室”“名家说名作”两大融媒体系列报道,走进艺术名家一线创作现场,探访大师凝聚匠心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并将名作与名家巧妙连接,深入解读名作珍品背后的岭南文化风貌。羊城晚报将这两大融媒体专栏的专题文章结集出版,编纂成《晤对集》一书。

此书名中“晤对”一词,来自东晋顾恺之提出的画论:“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这种强调以自己的体察走入绘画对象精神世界,而非简单白描其轮廓明昧的美学追求,对后世影响极大。对于媒体人来说,同样强调对受访者知人论世的深度体察,在节奏超速、虚拟世界当道的时代背景下,能与艺术家晤对其面,感之察之,更属难能可贵。

大咖共论:

如何看待作品被解读、被评论的过程?

本次座谈会,邀请到来自文化艺术界的一众名家专家做客现场——他们或是《晤对集》报道中的主角,或是资深文艺评论家。专家们从各自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出发,分享了对艺术作品的解读、阐释和思考,由此展开对谈,与在座观众交流甚欢。

如何看待作品被解读的过程?如何理解艺术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关系?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罗奇认为,创作者对于评论的首要态度应该是“尊重”。他特别强调:“应该更多地吸纳非专业的观众评价,这类反馈有时更具情感共鸣与启发性。”“因此我觉得普通观众完全可以大胆放开想象力,自由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与思考。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悟。”罗奇补充道。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则提到,“专业艺术创作者往往更倾向于从直观感受、技术层面及个人体悟出发,将其作品置于时代中进行阐释。而优秀的评论者则可能从具体技法和时代中跳脱出来,以更全局的视野去看待作品。”他表示,这就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奖金奖得主罗玉鑫回顾了金奖作品《休戚与共》的创作过程,分享感悟:“作品被展出、被提问、被解读的过程,让我的作品有了新的性格和生命。”她还坦言,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预设其主题性,当画作展出后,有观众、学者及媒体在解读时将其定义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题材作品,“这令我的作品由此衍生出新的深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茉琳认为,“创作者站在画作面前,所见所感可能有限,经过他人解读后可能会发现更多深意,因此,来自专业媒体人策划推出的‘名家说名作’系列十分难得。释读的过程是带领人们更好地认识真实的、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对大众很有裨益。价值传递才是文艺评论和作品解读最具意义的部分。”她说。

读书分享:

阅读影响艺术与人生

四月,因“4·23世界阅读日”的存在而不同。在活动现场,文化名家们还分别向观众推荐了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籍或文章。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篇小学课文——《王冕画荷》。”罗奇表示,自己儿时经历与王冕十分相似,“那时我也是一边放牛一边观察周遭事物,这是一个很朴实、真挚的故事,激励了我很久,伴随着我的艺术生涯。”

齐喆表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部书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出版的一本关于鲁迅谈美术的汇编集。“至今我书柜里仍摆放着鲁迅全集,经常会翻阅。那些文字虽极为简练,却蕴含强烈真知灼见并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

罗玉鑫分享,2017年她在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参观展览,展出了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所用的茶碗,该展览配套图录《茶碗中的宇宙》对她影响颇深。“茶碗中的宇宙也映射我们内心的浩瀚宇宙。每只茶碗里都有很多气孔,而每个曾经使用过它的人的气场、气息都留在了这茶碗里,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宇宙。看展和阅读时的那种震撼甚至让我几近落泪。”她说。

刘茉琳认为:“读书不能囿于自己的专业和单一的兴趣爱好。”她推荐了两本文史哲艺交融的著作,分别为《春之祭》和《巴黎左岸1940-1950》。

“我们能从《春之祭》中看到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折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的剧烈演变,也能从《巴黎左岸1940-1950》看到一众我喜欢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如何在咖啡馆、沙龙中对话交流、思想碰撞,如何深刻影响着现代文明进程。”刘茉琳说。

报告发布:

主流媒体传播日益“年轻态”“国际范”

“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中,主流媒体无疑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广东省凭借其独特的岭南文化特色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地理优势,其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活动现场,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玉玮教授进行了分享。

这也是近日推出的《广东省主流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产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的重要背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暨南大学一直以来密切互动,特别是自2022年共建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合作调研。王玉玮在活动现场分享的这份报告,正是最新一份研究成果。

王玉玮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他们通过文图、视频和游戏等融媒产品,接触并爱上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也使得主流媒体的传播手段与话语体系发生转变。”他举例,如羊城晚报“名家说名作·粤藏于海”系列融媒体报道,通过诙谐动画与角色扮演吸引年轻受众,引起他们对陶瓷、书画等岭南珍宝的关注,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