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曾是休闲食品“顶流”的卤味,如今频频被贴上“卤味刺客”的标签。一些消费者吐槽:“明明只是街边小吃,却卖出了酒店摆盘的价格”“以为拿了一小盒,一称40多块,太下头了”。
卤味越来越难卖了?
过去曾是休闲食品“顶流”的卤味,如今频频被贴上“卤味刺客”的标签。一些消费者吐槽:“明明只是街边小吃,却卖出了酒店摆盘的价格”“以为拿了一小盒,一称40多块,太下头了”。
三大卤味连锁品牌——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已全部披露2024年年报。财报显示,三家公司业绩集体遭遇“滑铁卢”,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业内普遍认为,宏观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拖累了“卤味巨头”的增长引擎。
增长乏力,营收利润双降
当前卤味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者需求愈发多元,线上渠道对线下门店的冲击明显,门店扩张难度大幅增加。
周黑鸭2024年营收24.51亿元,同比下滑10.66%;净利润为9820.4万元,同比减少15.03%。周黑鸭财报显示,主要原因是“经济环境下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振,导致销量下降”。此外,公司主动优化门店结构,关闭低效门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
煌上煌则指出,其酱卤肉制品业务“老店单店收入同比下降”,顾客消费场景发生变化,门店拓展不及预期,全年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直接影响整体经营表现。财报显示,其2024年营收为17.39亿元,同比下降9.44%;归母净利润为4032.99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2.86%。
绝味食品的表现亦不理想。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归母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对此,绝味食品表示,今年的经营计划是专注核心业务,提高盈利水平;拓展会员体系,加强数字化建设;重视风险控制,开拓海外市场。
据市场研究机构测算,卤制品行业近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已降至约6%。零食卤味作为高频但非刚需产品,受经济环境与消费趋势影响明显。尤其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对品牌的溢价接受度降低。
行业分析师指出,过去几年卤味企业快速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规模效应边际递减,再加上消费价格敏感度高,整体单店盈利承压,导致增长乏力。卤味企业必须重新定义自身与消费者的关系,否则容易陷入“有品牌无动力”的困境。
另一方面,新品牌的打法更轻资产、线上基因更强,不仅在价格上更有弹性,还更懂得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渠道快速“种草”,用内容打动年轻消费者。这给传统卤味品牌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门店收缩,规模战略刹车
曾几何时,“跑马圈地”式的门店扩张策略是卤味品牌做大市占率的核心路径。但进入2024年,三大品牌集体按下“刹车键”。
截至2024年年末,周黑鸭门店总数为3031家,较2023年年底的3816家净减少了785家。其中,自营门店减少至1591家,特许经营门店则降至1440家。
对此,周黑鸭解释称,2024年公司已从此前的“扩张导向”转为“质量导向”,将资源聚焦核心市场,收缩低潜力区域,对低效门店实施关停,并加强对存量门店的运营提效,提升单店盈利能力。
煌上煌亦不例外。2024年,公司门店数量由2023年年底的4497家下降至3660家,净减837家。财报显示,其未达预期的门店拓展计划,是收入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
尽管绝味食品暂未披露最新门店总数,但据其年报,2024年公司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门店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店型+业态”的组合升级,目标在于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来应对增长瓶颈。
“卤味三巨头”的门店收缩并非个案。行业数据显示,近年来卤味门店整体密度趋于饱和,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客流红利逐渐消退,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对品牌而言,“继续开店”的边际效益已不及前些年。
在消费疲软的背景下,价格是影响年轻人卤味消费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网红品牌的崛起正悄然改变卤味市场格局。例如“脱骨侠”“王小卤”等新锐品牌凭借真空包装、个性化口味及电商社交媒体渠道快速扩张,抢占了大量年轻消费群体的注意力;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品牌也在切入卤味赛道,加剧了价格战和品类分流。
从去年三巨头的表现来看,卤味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期。从盲目扩张到精细化运营,从传统口味到多样化产品,从线下门店到线上融合,如何适应新一轮消费结构的变化,仍有待市场检验。
文|记者 詹淑真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