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寥寥无几的车模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驾着手机直播的汽车主播,和摇着运动相机拍汽车特写镜头的汽车UP主。穿梭在一辆辆车中间,不过是从一群主播的镜头,闯入另一群博主的镜头。
作者 | 陆茗
在上海车展现场,车是唯一的主角。它自带光环,全场瞩目。
寥寥无几的车模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驾着手机直播的汽车主播,和摇着运动相机拍汽车特写镜头的汽车UP主。穿梭在一辆辆车中间,不过是从一群主播的镜头,闯入另一群博主的镜头。
他们之所以如此活跃,是因为屏幕对面有一群看车、想买车、玩车的年轻人,像追手机新品一样,关注各大车企发布会上的新车,为现象级爆款而上头。
今年又有些许不同——给新车换皮肤愈发大胆张扬。将动漫、游戏元素,贴满整个车身,这样的“痛车文化”只能是年轻人的杰作。在B站展位,被“痛”的最新款飞行汽车,吸引了一众年轻人拍照打卡。
这届年轻人对车的心态的确和过去不一样了。作为交通工具?太原始了;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太肤浅了;高度集成的硬核科技与审美趣味,才是更性感的时尚。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样一项调研数据:拥有人生第一台车的人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0.5岁。Z世代群体购车均价为超过20万元的中高端车型。
这意味着:他们比父辈更早显示出超强消费力;这批新生力量对车的需求和喜好,将影响车企未来的存亡,乃至油车电车的行业主次地位;以及,我快成了拖后腿的那一个。
一对比,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这年头,难道流行拆个10万块的箱?
01
车,从使用到享受
去年,25岁的管陶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这是一辆长续航国产SUV纯电车,管陶开着它上下班,日常通勤需要3小时。她给这辆车起了个昵称,叫“我的充电宝”,写在车载蓝牙上,让这个没有感情的代步工具多了几分人情味。
她之所以这么命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些被任务和会议填满的工作日,她会在午休间隙到停车场,钻进车里,把后排一推,铺上气垫床,安安静静地在车里午睡或放空,给自己充电——生活的质感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里。
像管陶这样早早买车的年轻人,回答了我的一个长期困惑:大城市堵车严重、公共交通和打车都便利,为什么买车、自己开车的年轻人还是那么多?
除了刚需和平民价格的推拉,还因为,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还是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和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科技改变生活紧密相关。而买车,不单单是当成代步工具在使用,还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享受,它的内核是提供一种情感体验和生活乐趣。
无论速度与激情式的快感,还是舒适柔和的体感减少普通人对晕车的恐惧,操控油门与刹车的即时反馈,都内含着让人上瘾的掌控感。叠加辅助驾驶、大屏车机、语音交互,都在把开车从“抵达终点”丰富成“过程体验”。从大厂青年后备箱摆摊搞副业,翻山越岭去野外露营,到开着房车游中国,车关联着更多元自由的生活方式……
所以,许多年轻人早早选择“先上车”。2024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2024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80后”“90后”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
当你仔细去问,他们为什么买车,会发现他们其实目标和需求明确,少有外界以为的跟风。他们不再盲目崇拜BBA、合资汽车品牌,也不对摇号等蓝牌有执念,对车的需求也转入更务实也务虚的“体验优先”,以开放而理性的心态,拥抱电车与智能带来的新奇、时尚与科技感。
有意思的是,在追求乐趣和体验的路上,年轻车主对待汽车愈发像快消品,换车就像换手机一样频繁和容易。一份中国车主图鉴报告显示,43%的车主平均3年就会换车,5年内换车的比例达到了60%,随后流入二手市场。
加速迭代的新能源车,也成为年轻人更频繁拆箱的“快时尚”单品。
02
求解选车困难症
春节回家,别家父母催婚,“00后”的路嘉儿却被催着买车。但她是个汽车“小白”,很快就产生了选车困难症。
市面上,车那么多,更新换代那么快,大同小异的外观还可以凭自己的审美做决定。但比外观更重要的东西,她不知从何下手,对销售也不知该问些什么;宣传册上一堆技术名词和标准版、MAX版、尊享版等抽象概念,她听不懂只觉得好累;看发布会,又怕过度营销;安利帖那么多,她也不知道该信谁。迟迟做不了决定。
路嘉儿的感受对应着一大现实痛点。选择太多,决策成本太高。而人们对趋利避害的实用性建议有强烈的需求,以从混沌中找出自己的真实需要。
打破选择困境的第一步,是学习和祛魅,弥补信息差。
在一起汽车热点事件当中,路嘉儿刷到一位汽车UP主“飞飞的车COOL”,对她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和信任。因为这位UP主自己就买了很多车,吃过细糠,经验丰富,知道什么样的车算得上是一部好车。
她说UP主测试的车她买不买得起不重要,但配置、空间、保值、面子这些评价一部车的角度是她需要的框架,她从中审视自己的用车环境和真实需要。
舆论场上,那些更容易被信任的KOL通常有这样3个特点:关注核心重点问题,哪好哪坏都讲明白;讲究授人以渔,降低技术理解门槛;避免以偏概全,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往往有意识地规避风险,谨慎把握“酒香也怕巷子深”和“吹捧”的尺度。
正是这些背后下大功夫而又克制的声音,成为选择困难的解药。
在UP主“38号车评中心”的一条视频下,一位车主说起,自己8年前就因为看了他的视频买了车,现在想换车了,也想听听针对另一款新车的评价,而他终于蹲到了。他有些激动,留言道:很想告诉八哥有一群人可能从来不评论,只是默默看看你的视频,买车的时候听你的意见。可能没有互动,没有发声,但是会打心里信任你,当然你也不要把这种信任当成很大的负担。——这条评论得到了600多人点赞。
其实对好东西、中肯之言,人们从来不排斥,对良心推荐甚至想一步到位直接上链接,为品质买单。现实中,人们之所以对营销保持警惕,是长期以来夸大宣传造成误导、踩坑乃至伤害形成的“井绳效应”,徒增试错成本。
但即便如此,真实、有用、有深度的信息仍然稀缺且迫切。
03
从心动到行动
一位自我定位为“十八线”的汽车UP主,整理了一份名单,上面是他关注了四五年的汽车区UP主。从实实在在搞细测的车评人,拆解技术的科普向创作者,到F1赛车手,整花活综艺效果拉满的汽车文化博主,共同打开汽车的花花世界。
和整个汽车市场繁荣共振的,是爱车、研究车、看车的粉丝和UP主越来越多,关于汽车的内容与讨论越来越活跃,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社区。B站成为汽车内容生态的一大阵地:2024年车主UP主数量增长147%,车主粉丝量增长231%,单月视频播放量超160亿。
市面上有大量的汽车资讯平台,有的提供新闻资讯,有的侧重于短平快的视觉冲击,有的主要提供参数信息对比,然而,在影响的深度上,中长视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们对汽车的信息痛点,一是专业门槛高,二是存在选择性呈现,三是汽车是一个强体验型产品,而长视频对信息的还原度更高,对解决这些痛点有更大的空间。
长视频有更长的转译时间,许多科普UP主都在用人话讲解硬核科技:新能源车的电都用在哪里,怎么能够又大又安全?车企都在讲的“端到端”“OTA”,都是个啥意思?
在小米汽车事故之后,逐渐成为电车标配的辅助驾驶成为社会关切,敲响安全警钟的时候,路嘉儿才开始听UP主们分析辅助驾驶的原理和级别,动画特效让技术变得不那么抽象,她第一次明白自己为什么仍然应该握紧手中的方向盘,不要听信依赖“零接管”。对她来说,B站的中长视频是相对低成本的学习方式。
小米汽车SU7爆火,UP主“飞飞的车COOL”在试驾之后指出它不同版本的特性,认为不太适合以家用需求为主的车主,起步加速快对新手不太友好很危险,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用车情况谨慎再下定。路嘉儿觉得这些提醒很有必要。
路嘉儿能感觉到,B站聚集着一批有技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人,大家聚集在评论区分享各自对汽车的想法和体验,评论区也常出现真实车主分享购车经历、讨论技术,形成“聊车”文化,而非单向营销,她喜欢这样的真实而友好的氛围。
也是在这些真实的内容里,路嘉儿对许多术语和技术开始祛魅,对选车有了更多认知和信心。她计划着五一要去试驾,激活她那闲置快3年的驾照,来年春节载着爸妈去拜年。
弹幕中飞过越来越多的"原来如此",见证着技术祛魅的过程,而这种平视技术的姿态,将极大拆除解释与理解的障碍,推动更多技术和产品应用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