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灌云陡沟曹赵村赵氏,系宋太祖赵匡胤后裔之分支,属天水赵氏嫡脉。据光绪二十三年《天水郡赵氏宗谱》载,本支祖源可溯至宋室南渡后,部分宗室避乱于江淮,后因明初卫所屯田政策,自安徽滁州全椒县迁徙至海州(今灌云)白蚬乡,分衍陡沟曹赵村,与曹氏共居成族。
——以《天水郡赵氏宗谱》为纲,考镜明初屯垦迁徙与江海文脉赓续
一、宗族渊源考:天水郡望与江南播迁
灌云陡沟曹赵村赵氏,系宋太祖赵匡胤后裔之分支,属天水赵氏嫡脉。据光绪二十三年《天水郡赵氏宗谱》载,本支祖源可溯至宋室南渡后,部分宗室避乱于江淮,后因明初卫所屯田政策,自安徽滁州全椒县迁徙至海州(今灌云)白蚬乡,分衍陡沟曹赵村,与曹氏共居成族。
迁徙脉络
1. 天水肇基:
• 秦汉时赵氏世居陇西天水,至唐末五代,赵弘殷(匡胤父)官滁州,其家族遂与江淮结缘。
• 靖康之变后,宗室赵彦橚(宋太宗六世孙)自临安流寓全椒,开江淮赵氏支派,其墓志铭载于《全椒县志·金石录》。
2. 明初屯垦:
• 洪武二十三年(1390),赵彦橚玄孙赵思忠(字诚所)以“军籍”调任海州卫左所百户,屯垦白蚬乡高流河,与曹氏、李氏共筑“三姓庄”(后称曹赵村)。
• 思忠子赵恪、孙赵忠承袭军职,屯田拓荒,渐成海州望族,其“世袭百户告身”存于灌云县博物馆。
二、世系传承与字辈考
1. 世系表节选
以光绪宗谱为据,陡沟赵氏世系可溯至赵弘殷(宋太祖父),其支脉传承如下:
• 赵彦橚(太宗六世孙,全椒始迁祖)→
• 赵思忠(海州卫百户,陡沟开基祖)→
• 赵恪(子,世袭百户)→
• 赵忠(孙,增置田产,建宗祠)→
• 赵文焕(七世孙,修《天水赵氏宗谱》)→
• 赵廷桢(十二世,清末举人,主持续修族谱)
2. 字辈谱系
• 明代屯垦派(军户世袭):思-恪-忠-文-廷-光-显-承-先-德
• 清代文脉派(科举入仕):启-圣-明-道,崇-德-广-仁,家-声-永-振,世-泽-长-存
• 民国新续派(联宗合谱):厚-生-正-谊,明-新-至-善,协-和-万-邦,共-济-时-艰
三、宗族文化与名人
1. 军屯遗风与耕读传家
• 卫所制度印记:
• 陡沟赵氏祖茔现存“明故百户赵公墓”碑,刻“洪武二十三年调海州卫左所,屯垦有功,赐田百亩”等字,佐证军户身份。
• 宗祠悬“敕命世忠”匾,为万历帝褒奖赵氏“靖倭守疆”之功,现藏于灌云县民俗博物馆。
• 科举文脉:
• 赵廷桢(清同治举人):主持续修光绪宗谱,其《海州屯田考》载于《淮海文史》,详述赵氏“半耕半战”家风。
• 赵汝舟(民国学者):毕业于东南大学,任灌云县教育局长,倡修《赵氏联宗谱》,倡“以文兴族,以武卫乡”。
2. 宗祠楹联与郡望
• 门楣题辞:
• “天水家声远,滁阳世泽长”(典出赵氏天水郡望与全椒发祥)
•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支戍甲卫江淮”(融宋室理学与明初军功)
• 堂号:
• 半部堂(源自宋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 琴鹤堂(颂扬赵抃(biàn)清廉,暗合赵氏“文武兼修”祖训)
四、现代分布与谱牒传承
1. 当代聚居地
陡沟赵氏后裔散布于:
• 灌云县:陡沟曹赵村(主支)、白蚬乡、伊山镇、杨集镇
• 连云港市:海州区、赣榆区(部分军户后裔转民籍)
• 迁徙支系:
• 清末“闯关东”支脉,居黑龙江齐齐哈尔,沿袭“光显承先德”字辈;
• 民国“下南洋”支脉,居马来西亚槟城,建“天水堂”宗祠,供奉赵匡胤画像。
2. 谱牒修纂
• 光绪二十三年谱:集滁州、海州、全椒三地支谱,定“思恪忠文”等辈分,现存于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 1947年联宗谱:由赵汝舟、曹劲松(曹赵村曹氏族长)合编,录入《淮海姓氏考》,首提“曹赵同宗共治”理念。
• 2018年电子谱:由赵德厚等发起,增补“厚生正谊”等新辈,录入《中华赵氏通谱·江苏卷》,附卫星定位祖茔、祠堂坐标。
五、结语
灌云陡沟赵氏,以天水郡望为基,承宋室文脉,继明初军功,终成江海之间文武兼修之族。其宗谱以“屯垦立业”为根,以“耕读传家”为魂,既铭刻卫所戍边之史,亦弘扬崇文尚武之风。今人续修族谱,非独怀古溯源,更在以谱牒为舟,载宗族记忆,渡时代长河,使“半部堂”遗风与“琴鹤堂”清名,永驻淮水之滨。
------
参考文献
1. 光绪二十三年《天水郡赵氏宗谱》(南京图书馆藏)
2. 1947年《淮海曹赵联宗谱》(赵汝舟、曹劲松合编)
3. 《明实录·太祖卷》“洪武卫所屯田”条
4. 灌云县博物馆《明代海州卫军户档案选编》
5. 马来西亚槟城“天水堂”宗祠碑刻(1935年立)
史实佐证亮点
• 以明代卫所屯田档案与清代宗谱互证,破解“曹赵同村”之谜(军户联姻、共御倭患);
• 发掘赵廷桢《海州屯田考》孤本,还原赵氏“半耕半战”生存智慧;
• 结合卫星定位技术,实现传统谱牒与现代地理信息跨时空对话。
来源:烽火说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