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朱日和,战友们都知道,因为大部分都有朱日和靶场驻训的经历。讲述朱日和的故事,必须先了解集二线。集二铁路自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南站至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市,全线设车站23个,全长336公里,是连接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联运干线,1955年建成。初始使用的是苏联的
闲聊驻训往事 行走小镇周边
作者 孙长春
(原6师坦克21团7连连长)
说起朱日和,战友们都知道,因为大部分都有朱日和靶场驻训的经历。讲述朱日和的故事,必须先了解集二线。集二铁路自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南站至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市,全线设车站23个,全长336公里,是连接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联运干线,1955年建成。初始使用的是苏联的宽轨1520毫米。因标准轨与宽轨相差约8厘米,国内火车要想在集二线运行,需要在集宁南站换车轮。
中苏关系破裂后,为防止苏联以蒙古国为桥头堡进犯我国,尤其是沿着集二铁路长驱直入。1965年10月,罗瑞卿大将下令将集二铁路由宽轨改为标准轨,换轮库也移至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由于1435毫米和1520毫米的轨距差别不大,所以你在二连浩特车站可以看到铁路上铺设着四条铁轨组成套轨。
朱日和是位于集二线上的一个小镇,一个四等车站。南距离集宁174公里,北到二连浩特159公里。行政区划上属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北距旗政府所在地赛汗塔拉镇50公里左右。境内有二广高速,208国道。
这里是丘陵地区和剥蚀戈壁大平原,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年平均气温5.5℃,年平均降水量201.6毫米。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每年9月25日前后三天,第一场雪准时到。
朱日和镇附近地形以低缓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朱日和”系蒙古语,意为“心脏”,以镇西南的一座山命名,意译为“牛心山”。 1989年12月,山上建起一座风电场,风机一共33台。火车北上穿过风电场,朱日和就到眼前。集二线上的火车站过去最大的特点是建筑都是喇嘛庙式的建筑风格,大屋顶的灰砖筒瓦,红色的柱子红色的窗框和红色的大门。近几年因为朱日和名声大噪,火车站已经改扩建成一座蒙古包形式的建筑了。
1950年6月,毛主席签发ZY军委命令,任命许光达为军委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在“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理念指导下,日常训练和进攻演练摆上了议事日程。当时急需一个较大的场地作为训练基地。
1957年夏,许光达来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的乌兰夫上将家中,开门见山说明来意:“现在军队正在搞现代化建设,一下子装备了6000台苏式T34坦克。请王爷在内蒙古地区给我找一块地方,建一个坦克训练基地。”
乌兰夫上将带着许光达大将驱车来到了朱日和,指着碧草连天的苏尼特草原对许司令说:“这里,就是你的坦克训练基地。”许司令问为什么选在这里?乌兰夫上将跟许大将讲了一个故事:800年前,中亚地区与蒙古帝国西部接壤的国家花剌子模,不断实施边犯,切断了蒙古与西域通商的陆上丝绸之路。成吉思汗遂于1219年6月,在朱日和地区北侧的克鲁伦河上游点兵60万。沙场阅兵后立即策马西征,并最终取得大胜,重新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许大将听后非常高兴,原来这个朱日和就是当年成吉思汗霸业的起点啊!装甲兵就要在这里出战斗力!
随后,许光达和乌兰夫在朱日和苏尼特草原上的一座蒙古包里签下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ZY军委装甲兵关于朱日和训练基地建设协议》。该协议明确,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苏尼特右旗跨旗界的地方划出一块约1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装甲兵部队的演习场。这个可满足一个坦克师兵力进攻演练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俗称内蒙靶场)由此诞生。
纵观靶场,中部偏东的位置有一座小山包,高度大约30米左右,军用地图上这个等高线密集点,标有察汗敖包字样,山包北东坡面平缓,西边呈悬崖状,悬崖下边有一湾清水塘,水塘西侧即是靶场场部所在地,院子干净整洁,除办公用房,警卫分队,车队外,建有大型仓库,食堂,招待所,院子里柏油路,场区种植很多枸杞,3米多高。靶场场部原系军委装甲兵师级直属单位。1996年划归北京军区后仍然是是正师级单位。
场部南边是仓库和供驻训时领导机关使用的四排青砖平房,排房均是中间开门两边走廊房间在向阳面。我师驻训时,这里就成为师机关驻地。
察汗敖包顶部架设着一个灯塔,夜间亮着红灯,给过往车辆导航。当年部队驻训时这里也是各级电台天线,接力机天线设置点。这些设置人员为了天线防雷,往往是在天线旁边挖个深坑接避雷线,坑里倒上整麻袋大粒盐,历年积累造成敖包顶上寸草不生。
靶场场区内共有四口深水井,分别是1234号,据说有200米深,每次提水时,不是直接泵抽,而是启动空压机,据说是风动水泵,一种用空气做动力的水泵,把水压进旁边的蓄水池子里,然后运水车再从池子里装水,这一通的操作全是由靶场人员进行。
多年来我们驻训点,基本上是设在2、3号井西边,距场部10余公里。这里从远处看有三个低矮相连的丘陵,从北向南分别叫朝其格尔,满格土,都新。这地方近年有媒体称为都新草原。
纵观整个靶场,总的地形是北高南低,在靶场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是丘陵地带,丘陵地带之间是相对平坦开阔的草原地形,这样的地形非常利于机械化部队施展拳脚。
靶场北部丘陵地带,有一条叫榆树沟的干涸河谷,整个靶场只有这里,长着为数不多的榆树。这种两个丘陵地带夹一个平原的地形,是理想的机械化部队搞战术演练的地方。
聊起驻训,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年动乱结束后,恢复驻训的1977年初夏时节。那年,团指定我连负责打前站工作,在霍志刚副团长带队下,全连乘坐两台解放运输车,前往靶场。第一天傍晚时分到达张北县城。第二天经长途跋涉下午到达靶场场部。
经联系后,打开仓库顺手拉了一车帐篷,一个帐篷一大包,在靶场人员的带领下来到2号井西侧指定驻训点,空旷的草原上,孤零零的坐落着四排平房。本想着先暂住平房内,结果发现完全不具备住人条件,因为都没有门窗,更主要的是每间房子里都是厚厚的一层羊粪。根本无法入住,面对这个情况,只好现搭帐篷。
帐篷内青草味混杂着羊粪味,被褥铺在草地上,睡到夜半一阵狂风夹杂着阵雨一下子把帐篷掀了顶,瞬间变成露天,起身急救,好不容易重新打好地钉固定住帐篷,被褥全被淋湿,第一天就被草原给惩罚了。
第二天开始工作,一部分人负责清理平房内的羊粪,工作量非常大,没有小推车,清理出来只能先堆在一起。这四排平房是分配给团机关使用的,并根据此情况马上给家里汇报,团机关上来时要携带大量塑料薄膜和细木条,用以封堵窗口,制作门帘。
另一部分人,开始勘察地形,规划营区,首先在平房与分队之间留出一个大操场,使用炮队镜确定方位标出中线,再确定各分队位置撒上石灰线,逐步规划出营区大门,车场,弹药库,伙房位置,然后开始从场部拉回帐篷进行搭建。
在场部工作人员现场监督指导下,帐篷搭好后,每顶帐篷四周都要挖出排水沟,帐篷接地部分不能用土埋,要用石块压,防止埋土后帐篷帆布霉变烂掉。最后,给每顶帐篷拉上照明线。全连整整忙乎了半个月,工作刚结束大部队就到达了,我连圆满完成了打前站的任务。
最初驻训时的几年里,要求特别高,参加驻训人员要进行专题教育,通报驻训点社情、边境敌情,并且提前一周打四联疫苗,还要带上防蛇药。
1977年,大部队到达的第二天,上级通报,苏联塔斯社播出了我们到达的消息。那时候,随时准备打仗,战备弦绷得很紧。
部队野外驻训,不是你看到或是体验过,火车一坐换个地方那么简单的事,幕后是个涉及军地多方相互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铁路输送这一块,作训部门要会同铁路军代局,根据部队人员装备,确定车底、加挂棚车、客车数量,按照机车牵引定数核定列车总换长,确保列车安全运行,运输装甲车辆这种超限装备,铁路提供的平车车底必须是带鱼腹梁的。运输保障上有无跨装车辆,加固器材,装载站、卸载站、装卸载站台是侧方还是顶端等均需要周密筹划计算;会同军需部门确定途经军供站就餐降乘车站、就餐人数、就餐标准、民族餐、病号饭份数等等。编制出列车梯队计划,最终将军列纳入铁路运输计划安排。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驻训点上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人吃马喂当地是保障不了的。部队在接到驻训预先号令后,人员物资装备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比如七八十年代都会去驻地附近老乡家借那种装氨水的橡胶水囊,彻底冲洗干净后,驻训时存水用。
部队出发时会携带一部分粮秣蛋菜,随行的运水车、炊事车水箱里必须加满水,以解燃眉之急。部队展开后,靶场会保障水井蓄水池泵满水,军区后勤分部会开设野战油库,确保主油和附油保障到位。
当地人养牛养羊不养猪,需协调地方政府提供肉蛋禽菜数量保障单位,后勤服务中心每日负责把生活日常所需拉回来。邮电部门会接转书信报纸和军区文化站供应驻训部队的影片,当然驻训单位也都会自带几部电影以便互相交换。军人服务社也会携带大量日常生活用品。
驻训相对于营房生活是艰苦的,现在回想起来,最难的工作是挖坦克掩体,草原的地不像驻地到处是石头,但是,这种多年沉积压实的土地着实是十分的坚硬,与冻土差不多,一镐头下去,只能啃下一小块来,完成一个坦克掩体,全车乘员几乎都拼尽了体力。记得有一年顶着烈日挖了一下午掩体,晚饭时,炊事班送到阵地的面条,大家把汤全喝光了,反而把面条剩下了。
驻训最初的几天是最困难的时刻,影响生活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做饭缺水,洗漱缺水,“抢水”成了最重要的事。驻地平均海拔1000多米,有些人会有高原反应,在强烈的紫外线灼烤下,皮肤很快会变色,口干舌燥,驻地的水质较硬,易造成腹泻,这种地方夏日白天温度很高,日落后气温立刻下降,夜间站岗都需要穿大衣,需慢慢适应。
各种生活保障走向正规后,生活才能正常。但是,一脸盆水用一天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性出现。随着去的次数多了,大家也有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带上床板,就比最初直接睡草地上舒适多了。
驻训就是锤炼实战化训练,艰苦的训练和严峻的挑战每天都在等待着你。每天清晨,嘹亮的起床号响起,迅速起床,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以饱满的斗志迎接一天的训练。实弹射击、战术训练、对抗演习,顶着烈日,汗水天天浸透着工作服,这里的气候是早晚凉,中午热,帐篷似蒸笼。晚上熄灯号响过后,发电机就不再给各分队供电了。
这里你得适应漫天飞扬的沙尘、坑洼不平的地面、变幻无常的天气。在这里,忽而晴空万里,忽而暴雨如注。驻训期间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天上有片云彩就下雨的经历了。有时候一片乌云飘来,眼瞅着哗哗的大雨如注,忽然,在你面前停了。
我曾经经历过一场惊天动地的雨。那是1979年的夏天,部队驻训朱日和靶场,一日夜半暴雨来袭,风夹着雨敲打着帐篷,豆大的雨滴砸在帐篷上嘭嘭作响,帐篷口的门帘被风裹着雨甩出啪啪的声响。当夜正赶上我连站岗,负责驻训点弹药库的警卫。
被雨声惊醒后,我担心站岗的战士没带雨衣,起身带上一件雨衣走出帐篷。突然,几百米外,一道闪电划破寂静的夜空,蓝紫色的电光从空中像一把利剑直插地上,带有一种独特的深邃感,非常奇幻,电光闪时天空中的乌云清晰可见,瞬间照亮了大地如同白昼,刺眼的光近在眼前,而且闪电持续时间之长从未见过,紧接着,传来一阵天崩地裂般的声响,站在地上都感到大地在震颤,太震撼了!几秒钟内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缓过神,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向警卫点,到达放弹药库的位置,发现哨兵倒也机灵早已躲在盖弹药的篷布下了。期间,又有几次闪电,雷声连着雷声,但距离较远了,当年经历的闪电,平生只见过这么一次,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驻训期间大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洗上一个热洗澡,驻训期间洗澡是通过防化洗消车实现的,原理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燃气热水器,区别是它是烧油的,输出冷热水管直接通向一个大帐篷,安装有数十个莲蓬头,一次可容纳20多人同时洗澡。当然部队还装备有一种使用骊山大轿车改装防化洗消车也可以洗澡。
夏日的草原,最好的季节是7月份,草最茂盛时期,驻地周边的草,以野沙葱野蒜最多,开花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淡淡的小花,一场雨后小河沟会冒出一种叫“地皮菜”的菌类,如果幸运的话还可捡到“发菜”。清洗干净后炒鸡蛋,口感很好。地皮菜是当地人的叫法,学名是“普通念珠藻”,形似木耳,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因为贴近地面生长,只有雨后在沟坡低洼处,长得像泡发的木耳。
落日后,躺在草地上,这里远离喧嚣,夜晚是静谧无声的,这里的星光特别明亮,深蓝色的夜空,银河从天空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横跨整个天际。无数星光璀璨,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宛如一条流淌的河流,伴随着凉爽的微风,令人流连忘返。
驻训闲暇之余,很多人会去找老牧民小心翼翼的体验一下骑马的感觉,品尝一碗奶茶。七八十年代,在驻训点周边会有零星的蒙古包,住蒙古包的老百姓个别是蒙古族,大部分是张家口地区的汉族老百姓在这里打工放牧。
驻训是分前中后的,大家都喜欢中间去驻训。因为前边驻训的部队已经把帐篷搭建好了,生活设施基本齐全,他们撤走后,只需简单整修一下就可以入住,工作量小,有点坐享其成的意思。
后面驻训呢,撤回时,需要把帐篷全部拆除,对地面进行回填。帐篷接地面的部分尽管是用石头压着,但是,夏秋季的雨水,会不断地沉积在帐篷底部帆布都是湿漉漉的,大部队撤走时还要留一些人善后,确保把帐篷晾晒干,才能打包入库,面对拆下来的上百顶帐篷,晾晒工作量不小。
朱日和地区每年9月下旬气温开始骤降。天气好晾晒两三天就行,天不好晒一星期也是有的。晒干折叠好的帐篷和蓬杆附件最后要一包一包捆扎好送到靶场场部库房,入库前场部人员那叫一个认真,是要逐顶开包检查的。没晒干入库后帐篷就会慢慢发霉腐烂,影响第二年使用。
对破损的帐篷要挑出来,直接拉到朱日和火车站,办理托运返厂修补,生产帐篷的工厂印象中好像是焦作,那时候部队穷啊!修补后的帐篷还会运回靶场供驻训部队继续使用。待把这些破损帐篷装上火车后,善后的这些人才能返回部队。
你问我为什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因为,有一年我很幸运的负责完成这项工作。光是等车皮,就在朱日和火车站耗了两天多,每天都没地方吃饭。九月下旬的朱日和已经寒风四起,夜间全靠一件大衣御寒。
从1977开始,前前后后参加过十多次驻训。驻训次数多了,对靶场周边的情况了解就多起来,当然,最初对周边的了解是因战术演练通过研判地图得知的。很多战友就算多次驻训,都不见得有时间和机会行走周边探秘。那么靶场周边都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呢?
七八十年代的朱日和镇,很多人都去过,从车站东边出站口出来,一片开阔地的沙土地,满眼都是当地老百姓的土坯平房,房子顶上连瓦片都没有铺,光秃秃的。顺着左手边有一排青砖房,那里有一个邮局和唯一的供销社,经营日用百货,土特日杂。镇子200米之外就是大草原。九十年代以后,开始有几家小饭馆,都传饭馆的馅饼好吃,品尝过就会知道,齁老咸——打死卖盐的了。
再往远点走走,在朱日和镇以东5公里处乌苏图敖包山脚下。有一座苏尼特王府,占地面积16100㎡,建筑面积5000㎡,是晚清时代古迹。
一水的青砖房子,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区和民族风格。在我国蒙古族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1863年(同治二年)由蒙古王爷那木济勒旺楚克参照皇宫建筑造型建造的。那木济勒旺楚克王爷,是锡林郭勒盟盟长兼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
后来他的儿子德王接了班,德王全名为德穆楚克栋鲁普,1902年2月出生于察哈尔部正白旗。德王1931年任锡林郭勒盟盟长。1935年德王与李守信等组建了效命日寇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50年德王被引渡回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63年获准特赦。
这座王府正门是不开的。正门往北有一个侧门,平日里有门房看守,进院需要和门房打个招呼说明来意,院落规模很大,从侧门进院实际上是在院落的右跨院。院子套院子,青砖筒瓦房,王府总体平面布局基本遵循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形式,横向又分为左、中、右三组院落。中路为王府办公、礼佛及扎萨克起居宅所,共二进院,府门对着八字影壁,府门与影壁间用木栅栏相围,左右分设辕门。府门前置石狮、旗杆,整体为一纵向复合式的四合院。左右两路建筑都市单体建筑。
当年我们参观时,苏尼特王府历经沧桑,大部分建筑已损毁。一看很久没有维修过,有些房子已经塌顶,府内的树木没有修剪过,岁月走过的痕迹比比皆是,给人一种任其自然发展的破落状态。
近些年,为发展文旅事业,旗政府对王府进行了修葺,修复后的王府成为《苏尼特王府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距离德王府不远处,还有一座十分有名气的庙宇---温都尔庙。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温都尔庙是四合院式建筑,分为前后两院,正房两边为厢房。
1931年,1933年第九世班禅两次到此并驾临王府,德王在温都尔庙举办了“那达幕大会”,同时把温都尔庙作为活佛寺庙献给班禅。
该建筑呈方形,房檐装饰华丽,寺内经堂挂着经幡、唐卡,房顶设有法轮,外墙涂成白色,在草原上十分醒目,现在是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单位,已有百年历史。
靶场西部几十公里处,有一个白乃庙铜矿。矿上介绍说,白乃庙铜矿位于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矿区东西长约十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共有两个矿带,十二个矿段,矿区的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
白乃庙铜矿始建于一九五八年,当时国家对铜的需求量很大。地质部门开展的全国地质普查中发现了该矿。随即开始筹建,由于储量巨大,兼含铜金银硫钼等多种金属,国家决定同时建设朱日和——白乃庙铁路。
1960年6月,朱白铁路开始上马,建设列车发电站。七十年代铜矿在朱日和铁路附近建起矿上的自备电厂。八十年代随着水电部第三十三列车电站的到来,自备电厂也停止了运转。三十三列车电站的机组是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的2600千瓦机组。是八十年代初从贵州顺铁路开到朱日和的。
白乃庙铜矿床的铜平均品位为0.40%,是我国50大最知名的矿床之一。
矿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小镇,这地方比朱日和镇繁华多了,邮电局、卫生院、供销社、旅店饭馆一应俱全都在这一片,矿上有个展厅可以参观,也可以亲自试试,亲手抓起一块30斤重的金锭感觉。
如果有机会或是赶上出公差帮助司务长购物,还有领略一下赛汗塔拉镇的街景,赛汗塔拉镇是苏尼特右旗政府所在地。距驻训点50多公里,面积很小,人口3~4万,一个草原边陲小镇。七八十年代主要街区分布呈九宫格状,主要以赛汗塔拉站向西的赛汗大街和南北向的杭盖路构成。人口稀少,商店不多,马路上汽车少,马车多,能让我们入眼的有蒙古刀,银碗,铜壶等工艺品。
进入九十年代后,有了商业市场,出现了来自蒙古俄罗斯的商品。赛汗塔拉镇,虽然建筑略显陈旧, 这里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如餐饮一条街、少数民族商品街以及苏尼特羊肉市场等,都是其他地方难以寻觅的。在这里,品尝地道的苏尼特羊肉是必不可少的体验。其味道鲜美、别有风味。
赛汗塔拉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乌兰牧骑意思是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上的一支文艺团体。1964年曾经进京给毛主席做过汇报表演,几十年来一直活动在牧区,“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驻训要说最想去的地方,当然是二连浩特市和边防口岸。受条件制约,绝大多数战友没有去过。去边防哨所前,首先要联系靶场场部,报上带队领导姓名职务,一行人数,车牌号码。场部和边防团联系后前往。如果不联系仅仅是去边境线参观,边防哨卡营区是进不去的。
从驻地到边境线170多公里路程,看距离是不算远,那时候的条件不好,根本没有柏油路,全程沙土路,赛汗塔拉镇北还有十几公里的沙漠路段,一路上连个标识都没有,只能参考路边不远处有一条电杆组成的通往边境的通信线路。全程差不多需要三个小时。
“二连”是蒙语译音,意为幻影、斑斓,“浩特”蒙语意为“城市”,所以“二连浩特”的意思就是“幻影斑斓的城市”。二连虽不大,人口也才不到8万,但比起对面最近的蒙古国扎门乌德市确实要繁华得多。中蒙边境位于二连浩特市以北大约5公里的地方,周边是大片开阔地,有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相通。国境线我国一侧建有高大的国门建筑横跨轨道之上,门楣上鲜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字非常醒目,字上方是庄严的国徽,蓝天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登上边防八连哨所的瞭望塔眺望,中蒙边境的地形地貌浑然一体,就算有铁丝网隔着,也根本分不清哪边是哪边。不用望远镜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蒙古国边境城市扎门乌德,环看周边一派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
在瞭望塔的顶层向北望,可以清楚地看到蒙古国的边城扎门乌德了,那里也是中蒙铁路自中国进入蒙古国后的第一站,离口岸只有4.5公里,离二连的市中心9公里。红色的建筑是扎门乌德火车站,那是扎门乌德最标志性的建筑。蒙语扎门乌德的意思是“道路之门”,人口不足一万,却是蒙古国的第九大城市,毕竟是蒙古国重要的过境物资转运站,也是对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偶尔看到火车通过。公路通道上往返车辆基本上都是蒙古国做边贸的,每台车上的货都是满满的的状态。
听介绍,我方边防哨所与蒙古国边防哨所之间没有电话,双方约定,谁有事,有事一方升起一面旗帜,如果对方同意见面,也会升旗,这样先升旗方就可以去和对方会晤。双方24小时都在不断观察对方,一升旗对方就会有反应。改革开放以后,蒙古国边防人员不管谁先升旗,都会马上赶到我边防哨所来蹭吃蹭喝,有时还会带点吃喝回去。
从瞭望塔向西侧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蒙边界的走向。
二连口岸中蒙边界原来是357号界碑。2002年更换成815号界碑。中蒙边界于1962年正式划定,1964年正式勘定,边界全长4710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段中蒙边界长度为3191.108公里,有476个界碑。
1982-1984年的中蒙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将该段边界长度调整为3197.686公里,界碑相应增至771个。
2001-2004年的第二次联合检查,又将该段边界长度调整为3210.72公里,界碑也增至1075个。过去的界碑是灰白色的,现在的界碑是大理石的,上面是国徽,中间是界碑编号,下面是树立年代。
到边境大家都要在位于铁路线西侧815号界碑旁照相,815和816号界碑是中国边界站点唯一的双号界碑桩。中国版图像雄鸡,二连这里就是雄鸡扬首处。从九十年代开始,边界军事区对群众部分开放,需买票进入,参观项目只有界碑照相,参观国门。边防瞭望塔是不开放的。
驻守二连浩特的边防部队,军改前是内蒙古军区边防二团八连,边防八连比较有名气,被北京军区授予“基层全面建设模范连” 荣誉称号。边防二团驻地在二连南边26公里左右的赛乌苏镇。团里有一个奇石收藏馆,是老团长颜炳强一手创办的,馆内的奇石都是一代一代边防官兵长年累月巡逻时收集的。
二连浩特市的街道横平竖直极好辨认。来二连浩特都要到蒙古俄罗斯商品市场逛一逛,那是市区最热闹的地方。主要是蒙古国的奶粉,俄罗斯糖果,呢子大衣等。那时候去买地毯、皮夹克的时候多。
过去“朱日和”这个塞北小镇名不见经传,今天“朱日和”已是广为人知。 1994年,朱日和装甲兵训练场被军委列为军队“九五”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1996年朱日和训练场移交给了北京军区。
1997年,军委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决定把北京军区原装甲兵训练场扩编成全军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开始在察汗敖包附近给驻训部队盖了楼房,极大地改善了驻训部队的生活条件。
2000年,基地“五大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
2003年8月25日,我军首次将朱日和基地对外军开放,这是亚洲最大的训练基地,主要担负的任务是组织师、旅、团级部队完成合同战术演练,协同装甲兵和其他兵种进行技术、战术训练。国家给它的定位就是全军唯一的陆军联合作战实验场,因为只有朱日和基地才能实现集团军规模诸军兵种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目的。
2011年,装甲第一师实行“师改旅”,拆分为装甲第一旅、机步第195旅。其中,机步第195旅移驻朱日和后,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朱日和蓝军旅。
2017年7月30日上午9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军委领导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经过多年建设,现在驻训军列不再停朱日和火车站,铁路已从朱日和火车站铺到了基地训练场,可以直接驶入朱日和训练基地,站内具有完备的设施,以及装甲装备上下平板的专用站台,从车站俯瞰基地,过去的荒芜景色现已不见踪影,这里俨然是一座规整有序的“兵城”。
多少年过去,古稀之年的我们这代兵,草原戈壁驻训印象已渐渐埋没在烟尘中,曾经的军旅生涯汇成一段忘却的记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在梦中会把我们带回昔日的训练场。
写于2025.4.18
来源:鲁冰花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