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岭北麓的风,轻轻拂过青铜器上古老的云雷纹;渭河的碧波,倒映着石鼓文斑驳的光影。在这座连空气都散发着墨香的城市里,张宝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宝哥”,成了宝鸡文化江湖里一座流动的精神地标。他是篆刻刀下的造境者,是琴弦上的吟游诗人,更是把生活酿成艺术的手艺人,让古老
秦岭北麓的风,轻轻拂过青铜器上古老的云雷纹;渭河的碧波,倒映着石鼓文斑驳的光影。在这座连空气都散发着墨香的城市里,张宝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宝哥”,成了宝鸡文化江湖里一座流动的精神地标。他是篆刻刀下的造境者,是琴弦上的吟游诗人,更是把生活酿成艺术的手艺人,让古老的西府大地在他的笔墨琴韵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宝哥跟我是住了近二十年的邻居,但我们真正认识,还是十多年前《人民周刊》的主编来宝鸡参加活动,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那天,经著名书法家郑存才老师引见,宝哥带着他的篆刻作品和书法作品,还现场展示了他的山东快书,瞬间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从那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相互之间也颇为欣赏。
方寸之间见天地。当宝哥的篆刻刀在青田石上舞动时,仿佛带着三千年周秦文明的密码。刀尖与石面碰撞出的火星,就像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他刻出的线条,像青铜鼎上的夔龙纹一样蜿蜒而有力,留白的地方又像周原遗址的断壁残垣,充满了沧桑感。宝哥创作的《心经》巨印和数百尊佛造像让收藏者称赞不已。他曾在古旧的青砖上雕刻出“百座名山图”、“十二生肖”、“义勇军进行曲”等精品佳作。刀法泼辣时,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干脆,刀法沉稳时,如同一条小河缓缓流动。
他曾在一首诗中记录了多次手被刻刀划伤的情节。“她性情刚烈,他性情温和,她曾多次伤害过他,他每次都会原谅她……”。每当他手握刻刀,整个世界都浓缩在眼前这方寸之间,刀痕所过之处,是对“铁笔生花”最生动的诠释。
宝哥的书法更是一场笔墨的盛宴。他从“九成宫”入门,其楷书就像周原出土的青铜酒器,端庄又典雅,横画像青铜剑出鞘一样刚劲,竖画像华山西峰一样巍峨;他的行书就像渭河的流水,奔腾不息,笔断意连的地方能看到“二王”的韵味和篆刻家独有的审美,提按转折间又有张旭的狂放;最妙的是他的草书,当他蘸着浓墨在丈二宣纸上挥毫,墨色浓淡间仿佛能看到秦岭的云雾缭绕,笔势跌宕起伏的地方好像能听到战马的嘶鸣,满纸烟霞中都是他对故土的炽热情怀。有人说,看宝哥写字,就像在看一场流动的皮影戏,每一笔都带着西府人的豪迈与细腻。
雅趣横生皆文章。如果说笔墨篆刻是宝哥的“正餐”,那他的谜语就是席间最妙的“开胃小菜”。在青铜器博物院的廊檐下,在渭河公园的凉亭里,他总能信手拈来:“祖国关怀遍天下(猜歌词一句)”。当人们猜出“到处都有母亲的爱”时,既惊叹于灯谜会意的巧妙,又重温了经典老歌的优美旋律。他的谜语就像一串珍珠,把青铜器、石鼓文、西府社火等文化元素串了起来,谜面是生活的烟火气,谜底却是历史的厚重感。曾有外地游客在西府老街灯谜苑猜谜后说:“本以为是游戏,没想到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西北地区灯谜主持金话筒奖、繁荣灯谜文化杰出贡献奖等殊荣就是对他多年坚守的最好褒奖。
宝哥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尤其是口琴表演。最绝的是他用口琴吹出的《宝鸡娃》,轻快的旋律里,揉进了臊子面的酸辣、擀面皮的筋道,还有秦腔那一声穿云裂帛的拖腔。他的音乐没有舞台的限制,菜市场的梧桐树下、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山区的学校课堂、医院患者的联欢会都是他的表演舞台,琴声所到之处,总有笑容在人们脸上绽放。
他的诗就是写给宝鸡的情书。在大散关,他写下“栗子空中落,红鱼水下欢。忘机散关处,把盏对良贤?登上鸡峰山,他写下“云海翻涌接天阙,石鸡一鸣惊九州”;漫步北首岭遗址,他写下“陶罐里的星子还在闪烁,半坡先民的火种从未熄灭”,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就连巷尾的老槐树,在他笔下也成了“年轮里藏着西府的故事,槐花如雪落满岁月的衣襟”。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诗句,被收录在《西府诗笺》里,成了外地人了解宝鸡的文化名片。
人间有味是清欢。见过宝哥的人,总会被他眼里的光所打动——那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温润,就像陈年老酒一样醇厚。在社区书法班,他会跪在地上为孩子示范握笔姿势,膝盖沾满墨渍却浑然不觉;在养老院,他握着老人的手教吹口琴,音符跑调却让房间充满暖意;在那拉提草原,一群孩子围着他笑逐颜开,在口琴伴奏下合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更有人记得,他雨夜之中赶到文化活动现场,浑身湿透却笑着说:“怕大家白跑一趟。”他的工作室永远敞着门,茶香弥漫,总能看到不同年龄的人围坐在一起论艺,从篆刻体验到人生哲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宝鸡的文化地图上,宝哥的身影无处不在:青铜器文化节上,他现场刻制纪念印章;海内外灯谜大会在宝鸡举行,他为与会谜友刻制了七十多方印章;他还创作出“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生肖歌等优秀作品。就连社区的春晚,也少不了他编排的“琴书诗谜”四联奏。他是播种机,把艺术的种子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他是粘合剂,让热爱文化的人聚成一团火。有人说,每年宝哥的生肖福会映红半个城,也有人说,宝鸡的文化氛围,是宝哥这样的人用日复一日的热忱焐热的。
暮色中的石鼓阁传来悠悠琴韵,宝哥又在研磨新的印泥。“大散关”、“西府之子”、“茵香水镇”、“陈仓老街”那一枚枚朱砂红印花在灯光下格外鲜亮——这是他对故土的深情,也是故土对他的馈赠。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宝哥用半生光阴书写着对艺术的虔诚,他让我们相信: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用热爱与真诚雕琢的每一个当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青铜之乡,宝哥又带着他的笔墨乐器出发了。他的脚步踏过周原遗址的荒草,掠过渭河滩的细沙,在宝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艺术的足迹。这或许就是文化的魅力:它在像宝哥这样的普通人身上传承,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绽放,让古老的城市永远年轻,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艺术的光芒。
作者简介:
曹林洲,医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于2020年9月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心鉴岁月》。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