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力众智,破局共生——第三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研讨会在深举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02:41 3

摘要: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东盟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区域合作的枢纽,正成为大国博弈与合作的焦点。中国始终秉持高水平开放的方针,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致力于同东盟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

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东盟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区域合作的枢纽,正成为大国博弈与合作的焦点。中国始终秉持高水平开放的方针,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致力于同东盟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招,是中国与东盟协力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释放亚洲增长动能的可行路径,更是双方共建普惠包容的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世界多极化平等有序发展的战略选项。

论坛现场

(图源:主办方)

在此背景下,第三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在深举行。本次研讨会以“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为主题,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共同主办,邀请到来自新加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前海,汇聚政产学研金的智慧,深入探讨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双方合作提供前瞻性思路与务实建议,助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论坛嘉宾合影

在开场致辞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指出,“去年10月,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宣布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都在快速发展。但是,自特朗普实行关税战之后,许多该地区的经济体都受到了重大的影响。我们也不确定这场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在此背景下,要如何稳定双方经济?郑永年给出三点建议:第一,东盟不可以内部分裂,一旦分裂,不仅东盟的经济体会受到重大影响,也不利于地区的稳定;第二,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都应保持开放,尤其是中国,应致力于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包容性的多边主义,并继续加强其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第三,中国—东盟也应该为世界多边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措施,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来推动地区的和平稳定及发展。

郑永年作开场致辞

“中国与东盟应该互相支持对方,来深化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并且能够共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基于规则的世界贸易体系下来进行发展。”在特朗普政府向全球提升关税壁垒的大背景下,越南中央政策战略委员会政策战略研究院(IPS)院长陈氏红明关于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思考发人深省。“我们希望有公平的竞争,能够更多的帮助、服务、投资的便利性,减少投资的障碍,这样我们才能惠及各东盟经济体。”除了与中国共同维护世界贸易体系,陈氏红明还表示,中国与东盟需要加强智库之间的合作,这样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都能够制定更好的政策。从而对中国以及东盟市场做出推进作用。我们也要加强互联性,最终使得中国以及东盟的合作更加多元。

陈氏红明作主旨演讲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陈光炎指出,特朗普2.0时代的关税战是由美债危机所导致的。“特朗普信奉的是力量原则,如果你对特朗普俯首称臣,他会对你不屑一顾,而如果你对他采取强硬的反制手段,他反而会对你表示尊重。”因此,当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是以牙还牙时,这令特朗普总统感到非常惊讶。陈光炎表示,中国长期珍视互惠和共赢,而并不是采取经济遏制的手段。因此,中国将特朗普视作国际贸易的破坏者,以及国际准则的违背者。同样,中国将自己视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维护国际秩序,反对单边主义。“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是高互补性的,而新加坡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如促进中国投资、使中国资本流入整个东盟区域等”,陈光炎说。

陈光炎作主旨演讲

“东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东盟非常支持中国的企业与贸易。同样,中国也为东盟解决了非常多的困境与问题。”丹斯里拿督Rebecca Fatima STA Maria,马来西亚双威大学副校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东盟总共有6.28亿人口,实际GDP大概在2023年达到了4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贡献了全球GDP的4%。我们与许多中国企业——比如电车、电池、电子支付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合作。现在也在不断推动电商的发展。相信在电商领域,无论是中国还是未来,东盟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战略关系以及利益。”

Rebecca Fatima STA MARIA作主旨演讲

(图源:主办方)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

中国-东盟共同市场

本次研讨会共设三大议题。议题一围绕“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的中国—东盟共同市场”这一课题展开讨论,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黄平主持。

在当下“芯片战”的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李卓敏讲座教授杨伟聪从半导体行业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东盟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部分国家试图通过优惠政策和补贴将半导体行业带回本国,但这种保护性措施在本质上无法重振这些国家半导体行业的活力。面对巨大的全球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东盟国家应强化本地区的力量,“抓住这一轮技术变革和资源重置的重点,应该考虑弯道超车,通过内部需求的增长,来夯实我们的制造能力。”

楊偉聰作主题演讲

“共同市场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在一些领域具象化,这样才能够在不远的将来产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成果。”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从绿色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他简要介绍了关于绿色贸易的定义,以及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他表示,“绿色贸易应当是一篮子的政策,这样我们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步骤的实施,才能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

马骏作主题演讲

针对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如何能够进一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教授钟飞腾提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应该更加聚焦在技术合作领域。他表明,中国相比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平均富裕程度较高,因此,“其他亚洲国家可以从中国这里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而非一味采用美国的模式”。面对美国给中国和东盟带来的挑战,“我们现在仍然很自信,亚洲能够应对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之间的一体化、协作,相比之前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钟飞腾作主题演讲

“为了实现进一步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合作,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的产业合作以及推广。”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韩恩泽就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深度的经济一体化指出,尽管涉及到政治合作,中国—东盟会有所掣肘,“但在短期我们需要提升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面对很多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产品大量进入东南亚市场后的担忧,中国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来推广大众消费。

韩恩泽作主题演讲

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

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

议题二主要聚焦“中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柯怡安主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客座教授周密分享了他对于高水平开放的看法并提出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可行建议。他表示,“过去的开放是打开国门,现在的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还应该针对产业领域设计专门化的开放模式。”他认为,高水平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差异化的问题,中国可以通过试点区域和试点项目来积累更多开放经验。

周密作主题演讲

面对全球供应链重塑浪潮以及特朗普关税对等政策,广西财经学院校长、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范祚军分析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本质是贸易霸凌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国应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以中国为轴心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安全网。他认为中国应对的关键在于加强同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多边机制下的政策协调、深化基础设施合作、提升经贸合作质量、拓展资金融通渠道、加强文化合作交流。

范祚军作主题演讲

当前,中国与东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国,东盟成为中国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地。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区域经济和印度尼西亚项目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助理教授Maria Monica WIHARDJA通过数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投资增加以及东盟与中国贸易逆差扩大的影响,她指出,“中国的投资和产品使东南亚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建立全球贸易秩序、推动全球商品自由流通以及全球数字化治理。

Maria Monica WIHARDJA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杰弗里·谢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Shandre Mugan THANGAVELU分享了他对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见解和建议。他认为,建设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不仅需要双向的投资、贸易机制的融合,还需要加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技术合作,同时,“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土耳其、欧盟机制的建设,来推动中国—东盟下一步的政策机制的发展。”

Shandre Mugan THANGAVELU作主题演讲

(图源:主办方)

中国-东盟供应链合作

与中国东盟企业国际化

议题三深度探讨了“中国—东盟供应链合作与中国东盟企业国际化”这一主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主持。

马来西亚半导体行业协会执行董事陈奕康指出,马来西亚及东盟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尤其在芯片检测与封装环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在近年地缘政治变化和供应链重组趋势中成为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他同时强调,东盟国家间需从竞争走向协作,并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通过共同创新提升价值链韧性与水平,利用区域的稳定性和中立性(如马来西亚致力于成为“战略性的桥梁”)来支持中国与东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陈奕康作主题演讲

深圳半导体协会副会长程斌分析了中国(尤其深圳)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及全球化趋势。他强调,面对挑战与机遇,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深度本地化,要“成为出海目的国的本地企业”。他以深圳与马来西亚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园区、联合设立“马来西亚高级半导体学院”(ASEM)培养本土人才为例,生动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半导体领域深化供应链合作、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与实践成果。

程斌作主题演讲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物流与运输系教授Pavida PANANOND分析指出,当前全球价值链正经历深刻重塑,在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重心已从单纯追求效率转向更加注重安全与韧性。她强调,在此背景下,东盟国家不应在中美间简单“选边站”,而应认识到自身从“亚洲工厂”向重要“亚洲市场”的角色转变,通过加强区域内合作、提升本土供应商能力、发展服务区域内部需求的价值链(“东盟生产、东盟消费”),并强化公私部门对话,以此来应对全球供应链碎片化挑战,支持中国与东盟企业的可持续国际化发展。

Pavida PANANOND作主题演讲

香港科技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院研究主管钱慧敏基于对服装、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和医疗器械四大行业的供应链研究指出,中国向东盟的供应链转移与合作是成本、环保规制及贸易政策(如关税、反倾销措施)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的长期趋势。她强调,尽管生产环节向东盟国家多元化布局,中国企业常凭借在关键上游材料、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区域供应链中仍扮演着主导性角色,形成了中国与东盟间深度相互依赖的格局,企业需在持续的政策不确定性中不断调整国际化战略与合作模式。

钱慧敏作主题演讲

两大政策研究成果发布

在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发布环节,两场学术发布会同期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就其新书《东亚的弱区域主义何以有效:超越雁行模式》(Routledge出版社,2025年)进行了专题发布。赖格以"东亚地区为何未能形成欧盟式经济一体化联盟"这一核心问题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该研究的学术脉络。她从写书动因、理论框架、实证发现及学术贡献四个维度展开论述。本书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核算框架,深入解析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区域特性与全球关联,揭示了东亚弱地区主义的经济基础。尤为重要的是,研究突破了传统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创新性地论证了弱区域主义是东亚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制度性优势,弱区域主义可以有效服务区域生产网络、同时兼顾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紧密连接。她希望可以通过本书,为国际贸易、亚洲政治和经济学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一些更深层面的思考方向。

新书发布会现场

“在过去两年,我们一直都在开展共同市场可行性的前期研究,我们意识到构建一个共同市场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它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但可以从一些低敏感和具备双向成熟需求的领域先行先试,获得早期收获”。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柯怡安在发布报告《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单一市场》时指出,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东盟产供链合作的关键领域。中国和东盟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格局,为双方中小企业合作和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良好基础,中国电商平台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为东盟电商经济的区域融合和技术变革提供了重要助力。”她强调,“中国和东盟自身都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建立共同市场可以打通连接双方内部市场以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减少亚太外向型经济体对西方出口市场过度的依赖,形成更为自主的亚太区域产供链价值链体系。”

报告发布会现场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冬妮在总结致辞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智库可加强联合研究,根据共同利益来聚焦优先研究领域;第二,共同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是倾听多元声音,尤其是要推动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对话交流;第三,促进双方政产学研金的跨界合作,呼吁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领域建立中国—东盟跨境协同创新机制。

何冬妮进行总结致辞

(图源:主办方)

中国—东盟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前路漫漫,需要我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凝聚了跨领域智慧,更彰显了区域合作超越地缘博弈的实践价值。期望本次研讨成果能提供一些有效“蓝本”,让思想碰撞激发更多合作动能,为区域合作注入破局韧劲。通过高水平开放,中国与东盟可以在贸易、投资、科技、供应链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为全球多边合作机制的完善和世界多极化平等有序发展提供中国—东盟方案。

GBA Review 新传媒

通讯 | 冯箫凝 王希圣 张霞

杨芸淞 王炳云

排版 | 伍子尧

审核 | 主办方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