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古时候,人们夜观天象,发现银河北滨的三颗星辰的运动规律犹如织布梭,因而取名为织女星,跟它相对的那颗星就取名叫牵牛星,两颗星星分隔银河两端,遥相呼应。
导语
最好的感情,是既相得益彰也可以成为自己。
七夕: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古时候,人们夜观天象,发现银河北滨的三颗星辰的运动规律犹如织布梭,因而取名为织女星,跟它相对的那颗星就取名叫牵牛星,两颗星星分隔银河两端,遥相呼应。
我们熟知的与爱情紧密相关的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传说中织女是玉帝的女儿,她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厌倦了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与牛郎相爱并生育了一双儿女,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玉帝大怒并逼织女离开人间回到天宫,只允许她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见一次。
牛郎织女彼此之间每日思念,就盼着在每年七夕见上一面,这份真挚的感情感动了喜鹊,因而每至七夕,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底下、瓜地旁边偷偷去听,就能听见两个人说悄悄话。
这样的故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经由中国人代代相传,七夕被赋予了一层浪漫的色彩,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晒书:扫净心地,除祛心尘
古代的人们不只是崇拜牵牛星、织女星。东西南北各有七个代表方位的星宿,合称为二十八宿。其中北斗星最亮,是夜行人在夜间可以作为方向标的。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星叫魁星,后来在科举中中状元的人也被称为“夺魁”。
女人在七夕乞巧,而读书的士子把七夕叫作魁星节。读书人想求取功名的时候,就要在七夕这天祭拜,保佑自己文运亨通。所以七夕这个日子,既有读书人的智慧,又有女人的灵性。既有女子乞巧、男子拜魁星的习俗,还有“晒衣”“晒书”“点荷灯”等活动。
汉代就有七夕晒衣的风俗了,到了魏晋时期,这种晒衣的风俗日渐成风,是一种土豪间炫富攀比的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就曾用实际行动批判过这种行为,当时周围的富人都竞相把华丽的衣服挂起来炫耀,而阮籍则在家高挂了一块破布头,当别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就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而七夕晒书的民俗则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四民月令》里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确实,七夕潮气重,书很容易受潮发霉,晒书可以避免虫蛀。《世说新语》中便记载了郝隆“晒书”的趣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原来,当地晒衣时,各种皮裘锦被琳琅满目置于阳光之下。家贫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别人暴晒衣物时,他就晒肚皮,用这种方式来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后人也用“袒腹晒书”的典故来形容富有学问。
仪式:节日跨越时空的浪漫
七夕远不止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最早与爱情无关,而是中国女性的节日,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天可以说是古代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南宋赵师侠《鹊桥仙》的最后一句“不知谁见女儿忙,谩多少,人间欢会”就道出了古代浪漫、热闹、全民皆乐的七夕。
古时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女性会聚集在一起,举办“七孔穿针”、“品尝巧果”、“喜蛛应巧”等一系列乞巧活动,比拼纺织技艺,向织女祈愿纺织技巧、智慧和幸福,七夕代表着古代女性所有的理想品质,希望用自己的双手获得幸福,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时代变迁,七夕节被更多人认同,节日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庆祝七夕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七夕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人们通过庆祝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近电影《芭比》的热播,那一抹“粉色”的浪漫越刮越烈,仪式是温柔的,是无关性别、无关年龄的。在仪式感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即使我们不为爱情而庆祝,也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而庆祝。
女性的期待和希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份浪漫的惊喜,一顿精致的晚餐,一场朋友的欢聚,或者一束花的惊喜,节日,并不是为礼物而生,而是为了表达爱与被爱。将庆祝的仪式感融入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是七夕。
来源: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