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国热让很多年轻人去了海外,宋世雄的儿女也是这股浪潮里的一员。
他是央视名嘴,曾经是中国体育的“主流声音”,
他的声音激昂,字字铿锵,
在赛场上点燃了无数人的心,他就是宋世雄。
但是谁又能想到他5岁之前不会说话呢?
而且后来也因肺炎而错过北大。
但是这些都没有成为他的绊脚石。
宋世雄家住北京一处窄小的四合院,
5岁那年,他父母整天为他不会说话发愁,
邻里都说他怕是个哑巴。
家里人带着他跑遍了大小医院,药吃了不少,
偏方试了一堆,可他就是一声不吭。
直到有一天,他在院子里玩,
跌了一跤,疼得张嘴喊了声“妈妈”。
这一声,像是打开了什么开关,
父母喜得眼泪都掉下来。
从那以后,他开始学说话,磕磕绊绊,
但学得快,声音还特别清亮,像小溪流淌。
谁也没想到,他这声音日后会响遍全国,还让世界都听到。
到了上学年纪,宋世雄的语言天赋慢慢显露。
他在学校听广播,迷上了播音员张之的声音。
那声音温柔又有力,像春天的风,听得人心里舒坦。
他还模仿张之,课间在教室里学着广播腔说话,
放学路上,他常对着胡同里的墙壁念课文,练得嗓子沙哑。
十四岁那年,他给张之写信,信里满是对播音的向往。
也因此两人成为笔友。
张之的鼓励像盏灯,照亮了宋世雄的梦想。
可命运总爱捉弄人。
高中毕业前,宋世雄得了肺结核,
高考的路断了,北大的梦也碎了。
他身体虚弱,只能先在街道干些杂活。
即便如此,他没放弃播音,闲下来就对着收音机练,
模仿张之的语调,琢磨怎么让声音更有力量。
1957年,有人介绍让他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是去试试。
他站在电台的录音室,面对话筒,手心全是汗,
但一开口,声音稳得像老播音员。
领导一听,拍板收了他。
从那天起,宋世雄知道,自己终于有希望了。
在电台,宋世雄先给张之当助手,
帮着整理稿子、调试设备。
每次张之播音,他就在旁边听,记下语速、停顿的门道。
有一次,张之的搭档嗓子坏了,
但是比赛又不能停,领导就临时让宋世雄顶上。
他紧张得腿都软了,生怕砸了台里的招牌。
可一进直播间,听到比赛的哨声,
他的声音就稳住了,解说得有板有眼。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跟在张之身后的小助手,
而是真正站在话筒前的人。
宋世雄的声音火了,信箱里塞满了观众的来信,
不少女观众写信表白。
他看着那些信,脸红得像个大男孩,赶紧塞回抽屉。
他的心早就给了钟瑞,那个在电台认识的女孩。
直到张之看不下去,拉着他们在家里吃了顿饭,
才算捅破了窗户纸。
1964年,他们结了婚,
住进一间小小的分配房,连床都是借钱买的。
日子紧巴巴,但两人从不抱怨,
闲下来就一块去看戏,听曲,
日子过得像首老歌,平淡却有滋味。
钟瑞和宋世雄都是工作狂,
电台的事忙得脚不沾地,回家时间少得可怜。
但是他们的感情一直在,没有疏远,他们靠的就是那份信任。
宋世雄出差回来,钟瑞总会泡杯茶,
两人坐在小桌上读报,聊聊台里的新鲜事。
生了女儿和儿子后,家里更热闹了,但钱也更紧了。
他们还省吃俭用,把工资攒下来给孩子买书、报补习班,
让他们多学知识。
他们这个做法,还真和现在人的观念一样,
为了让孩子飞得更高,愿意不顾一切的付出。
宋世雄常说,孩子得有出息,不能像他一样被命运卡住。
但是他的主持道路并没有那么顺,
在1976年,儿子还小。
有一天电台要求所有人到办公室待命,
可他家里乱成一团:妻子钟瑞病得起不了床,
两岁的儿子还等着喂奶。
他先给妻子熬了药,又煮好牛奶,
才匆匆赶到单位,偏偏迟了。
领导火气大,给他扣了个“消极怠工”的帽子,
直接停了他的工作。
那段时间,他整天闷在家里,广播一开,
听到别人的声音,心里像被针扎。
钟瑞看他这样,攒钱买了点肉,
炖了菜给他吃,还陪他聊天,硬是把他从低谷拉了出来。
终于,在1981年的时候,他又开始了他的话筒生涯。
也就是在那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杀出重围,
拿下了首个世界冠军。
他负责解说,提前好几天翻资料,
熬夜看比赛录像,连每个队员的习惯动作都记在心里。
比赛那天,他的嗓子像上了发条,喊得全场观众心潮澎湃。
中国女排夺冠那一刻,他的解说声传遍千家万户,
成了无数人记忆里的高光。
后来,女排队员还笑着让他穿那天的衣服解说,
说那是“幸运衣”。
从那以后,宋世雄的名字跟女排绑在了一起,
成了中国体育的活标志。
宋世雄的遗憾,藏在没考上北大的那段往事里。
他总觉得自己要是没得肺结核,
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或许还能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
所以,他特别支持儿女追梦,哪怕家里条件差,也咬牙供他们读书。
可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新变化。
出国热让很多年轻人去了海外,宋世雄的儿女也是这股浪潮里的一员。
女儿考上了加拿大的大学,儿子去了美国,
俩孩子都在国外站稳了脚跟,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宋世雄和钟瑞每次接到儿女的信,
脸上都笑开了花,可心里也隐隐有点空。
儿女大了,他们想接父母去国外一起住。
可宋世雄和钟瑞在北京住了几十年,
街坊邻里、茶馆戏院,都是他们的根。
到了国外,语言不通,生活也不习惯,
他们去了两次,住了没多久就回来了。
他们还是喜欢北京的胡同,
喜欢周末去茶馆听段评书,喝杯茶,日子慢悠悠的。
可慢慢地,宋世雄发现,腿脚不如从前灵便了,
爬楼梯都得扶着栏杆。
他开始想念儿女,想他们小时候围在身边的日子。
可儿女远在万里之外,逢年过节才能视频聊几句,
平时家里就剩他和钟瑞,安静得有些冷清。
宋世雄从没怪过儿女,他知道那是他们自己的路。
可每次看到邻居家儿孙满堂,他心里总有点酸。
他开始明白,当初父母劝他考北大,
不只是为他好,也是想让他留在身边。
如今,他和钟瑞只能守着老房子,靠着回忆和彼此取暖。
退休后,宋世雄没闲着。
他每天早上起来练声,对着镜子念稿子,
像年轻时准备直播那样认真。
他的声音虽不如当年洪亮,但依然很敞亮。
2021年,82岁的他受邀解说奥运会,
声音一出,网上炸开了锅,很多人说那是童年的味道。
2024年,他又录了段视频,
祝福中国奥运选手,声音还是那么有劲儿。
他平时就练声,这也渐渐成了他的习惯,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他常说,声音是他的命根子,停不下来。
如今,宋世雄已经86岁了。
在电台,他曾带过不少年轻人,
教他们怎么控制语速、怎么抓比赛的节奏。
后来,那些年轻人成了行业里的中坚力量,
总说宋老师是他们的启蒙。
即便退休了,他的名字还是体育解说里的标杆。
回看宋世雄的人生,
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定,才有他现在的成就。
一个人对事业有忠诚才会走得更远。
信息来源:
1、82岁!这届奥运会,他又出发了:澎湃新闻
2、宋世雄:一个国家的体育声音:中国经济网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