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的中国青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06:43 2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显理性包容、自信自强。当代青年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有何优势,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期间,外籍嘉宾在福建省福州市参与体验了不少中国非遗项目。图为中外青年一起展示拓印作品。新华社记者 秦 朗摄

2024“金砖机遇”青年交流对话会活动现场,中外青年代表在俄罗斯喀山进行深入交流。新华社记者 曹 阳摄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一家医院内,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一名影像科医生正在指导核磁共振检查操作。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显理性包容、自信自强。当代青年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有何优势,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85后尹跃峰来自中铁工业旗下的中铁装备,从事隧道掘进机行业8年。期间,他参与了公司数十个海外项目,一步步从盾构机设计“小白”成长为公司海外分院负责人。

“近年来,中国盾构机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我们的产品远销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尹跃峰自豪地向记者列举令他印象深刻的海外项目:“中铁797号”盾构机助力波兰最长水下公路隧道通车,改写当地百年渡船通勤史;“中铁1144号”盾构机应用于德国汉堡热能隧道项目,这是国产盾构产品首次进入德国市场;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亮相意大利西西里岛高铁隧道建设,整体耗能排放量比常规设备低20%左右;“帕蒂加朗号”盾构机将应用于澳大利亚西部港湾隧道工程,刷新中国出口海外盾构机开挖直径纪录……

尹跃峰所在团队40来人,全是青年,最小的29岁。“青年学习能力强,不仅能快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还富有开拓精神、活力十足,为技术研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尹跃峰说,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青年应挺膺担当。对他们而言,必须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道路上勇当先锋。

“我觉得青年的一大优势是思维活跃,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强,能通过自身传播好中国声音。”参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第4期农牧业技术援助项目的段振华说。

40岁出头的段振华是广西玉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科科长,多次作为专家赴非洲参与农牧业援助项目。

多年的援外经历,使段振华的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锻炼,跨文化适应力不断增强。了解了非洲不同国家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牧业合作在中非关系中的重要性。

段振华告诉记者,每次援外,都能感受到非洲民众的朴实真诚。当地社区会通过各式各样的传统舞蹈或礼仪欢迎援助团队。更重要的是,与当地民众建立互信后,合作变得高效,大家一起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牧业模式,成就感满满。

“青年要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农牧业援外与扶贫减贫及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当好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段振华说。

今年1月,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显示,过去10年,青年网民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以青年外交为研究方向的中央团校国际交流处(国际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学者潘萌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平视世界的自信心。这股底气源自中国巨大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青年义不容辞,青年对外交流合作大有可为。

“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对外交往中,我深深感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很关注,但了解仍不够。”CCG(全球化智库)对外合作总监赵占杰坦言,研究中国或来过中国的外国专家学者的观察更为客观。

赵占杰是90后,参加过多场国际论坛与会议,是CCG和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经理。他向记者举例,在海外,仍有不少人会询问北京空气质量状况。一次关于能源问题的研讨中,有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表示质疑。对此,他一一解释说明,碰到不实指责也会当场驳斥澄清。

“青年在国际舞台上要敢于发声。当代中国青年具备全球视野,有意愿也有能力站在国家和民族立场发声,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捍卫国家尊严和形象。”赵占杰说。

“身边的同事、朋友来自天南海北,作为翻译更要与当地员工、居民长期合作。驻外以来,我接触到了与家乡迥然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我慢慢理解了何为‘和而不同’。”中国援贝宁棉花种植第3期技术援助项目组翻译吴敏表示。

95后吴敏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2022年,她进入由中国纺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中国援贝宁棉花种植第3期技术援助项目组,担任翻译。

在吴敏看来,青年一代熟悉互联网与数字技术,能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讲好中国以及中非友好故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非洲“村超”。

“很多人听说过非洲‘村超’,但不清楚它源自我们在贝宁的项目。”吴敏介绍,在当地,中国援助项目组不仅传授棉花种植技术,还借鉴国内贵州“村超”经验,搞起了非洲“村超”,极大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村超”,非洲民众更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与官方外交相比,青年外交更具共情力。世界期待透过青年视角关注中国、了解中国。“一位美国青年在参加完一场中美青年交流活动后告诉我,来华前他和家人对这里的治安环境有担忧,但通过和中国小伙伴几天的相处,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包容的国家。”潘萌指出,不仅是线下,中国青年在线上也会分享科技生活、国潮文化以及对国际问题的看法等内容,比如今年初中外青年网友在社交平台进行了一场打破信息壁垒的坦诚交流,让很多外国人跳出西方话语体系框架,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国际组织也日益成为中国青年施展外交才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或实习,他们在一些重要场合积极发声,分享中国经验和倡议。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黄成认为,虽然目前青年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级别有限,但其参与形式更灵活、机会更多元、门槛更低,能够形成对外交流合作与全球治理的特殊梯度和人才基础。

“拓宽国际交流平台,赋能青年自我实现”

“总的来看,青年参与国际论坛与会议的机会目前相对有限。”对此,赵占杰建议:“拓宽国际交流平台,赋能青年自我实现。”要鼓励更多青年“走出去”,在国际论坛与会议上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桥梁。同时,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数字治理等主题,借鉴知名国际论坛经验,在海内外举办配套的青年论坛。

青年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具有对外传播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天然优势。各国青年对中国的认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青年如何向外界展示中国样貌。潘萌表示,外国青年对于宏大叙事的理解难度较大,建议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注重话语体系转换,多用喜闻乐见的“青言青语”沟通,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段振华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青年援外计划,明确青年参与目标、资金保障和激励政策。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储备、打造援外实践基地、开展国际化培训等,持续提升青年参与援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成果评估与反馈,为青年参与援外项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和个人成长成才,不断增强援外青年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尹跃峰表示,面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应鼓励支持青年组建若干攻关小组或创新团队,针对包括掘进机领域在内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他建议为青年创造更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机会,利用参与国际展会契机,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青年对外交流合作的基础。中国青年对外交流合作首先需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情,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黄成表示,高校等相关教育机构是培养对外交流合作青年人才的实施主体。未来要抓住机遇期,突破人才瓶颈,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青年人才支撑。(本报记者 史志鹏 杨梦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28日第05版)

来源:海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