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华野后勤司令员刘瑞龙回忆解放战争初期在华中的后勤战线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07:12 1

摘要:四年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同时期中,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总前委和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领导下,我参加并负责组织华东、中原战场部分地区的支前后勤工作。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战争规模巨大的华东战场上,在党的领导下,我军指战员英勇

十二、解放战争中在华东、中原支前后勤战线上

四年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同时期中,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总前委和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领导下,我参加并负责组织华东、中原战场部分地区的支前后勤工作。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战争规模巨大的华东战场上,在党的领导下,我军指战员英勇作战,数百万、数十万民工和民兵踊跃支前,取得了一个个战役的胜利,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真理。

华东我军由内线到外线作战,由解放区打到蒋管区,在长达数年的战争中,有近后方,有远后方,也有一个短期暂时无后方(狭义说)。战争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其中党领导的人民支前后勤工作的配合是胜利因素之一。在整个战争中,支前后勤工作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单个地区负担到几个地区共同负担,最后到全国统筹支援的规模。

战争中,华东、中原的主战场有五个变化,战争开始在华中,第二阶段移到山东,第三阶段在中原;第四阶段是淮海战役,肃清长江以北的敌人,第五阶段是渡江进军江南。

第一阶段,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这一时期战场基本在华中。先在淮南打响,尔后是淮北、苏中,以后是两淮、涟水、宿北和山东临枣线。这时华中野战部队已有42000人,山东野战部队5万人,连在胶济线的部队共14万人。当时供应对象是按一兵三快计算。这个时期主要作了三件大事:

(一)进行土地改革,充分发动群众,及时有力地支援战争。战争爆发之初,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遵照党中央《五四土改指示》,发出了加速进行土改的指示。各地县委坚决执行了这个指示。

1946年6月至9月,盐阜、淮海、苏中一、二、九分区土改全部完成。淮南三分区只在仪征、甘泉及盯胎一部分地区分配了土地,淮北七分区只在洒南、泗宿、泗阳有些地区进行,其余大部分地区未动。所有分配过土地的地区,群众情绪高涨,都充分发动起来了。当时完成土改地区的人口有1400万,这对支援战争,是一个极其有利的条件。征粮、扩军、敌后游击战争,都能迅速、热烈地开展。当时有些地区单纯进行战争动员,放松进行土地改革,事实证明这样做不行。农民精摔很紧张,愈动员,工作愈不好做后来改为抓紧土改,结合进行战争动员,这样,土改进行得热火朝夭,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解放区,战争动员进行得也很迅速、扎实。战争爆发,苏中泰兴农民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白天支前,晚上算帐、分田,一部分人上前线,一部分人在村里分田,所以他们的土改、支前工作进行得既快又好。在土改中组织了农民协会,吸收先进分子入党,普遍发展了民兵。假‘=若没有土改、支前,坚持斗争,将流于空谈。

(二)把支前后勤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战争开始,苏中准备较早,领导态度坚决,土改支前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做到不丢伤员,不缺粮食,不缺弹药,所以部队对苏中群众全力支援战争,印象很好。在淮北,部队遭到困难较多。战局转到两淮、涟水,山东野战军东渡,华中野战军北移,这一个时期华中一后勤支前工作曾一度发生某些混乱现象。部队要求很急,地方准备不足,供不应求,也不及时。当时要从苏中、山东运粮来,赶不上,部队到底怎么打法,地方不清楚,显得比较被动。涟水战役是一个转折,此后,建立了支前后勤机构北线后勤司令部;建立了基层支前组织,全面组织了人力、财力、物力,事先集中适当数量的民工听候调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供应;地方与部队密切协同,统一支前后勤工作计划。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华东的后勤工作,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三)协助分局组织了敌后就地坚持斗争。顽军占领华中地区的城镇,野战军北移以后,华中解放区大部分变为敌后。苏中、苏装因为事先有准备,所以能够坚持,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淮北、淮南的地方部队和领导机构一度撤出,后来根据分局指示,又派部队打回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战,恢复和坚持了这些地区的斗争,直到全国解放。

在战争大部分时间里,我是在陈毅同志和华野前委领导下进行支前后勤工作的。陈毅同志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卓越地贯彻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他在统率华东野战军、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痛歼蒋军的紧张战斗中,及时指导我们坚决依靠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完成支前后勤任务,满足前线供应,认真教育部队爱惜解放区的人力和物力,配合全国解放军,去夺取全局的胜利。

1946年6上旬,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开始向我解放区大举进犯,7月,全面进攻华中苏皖解放区。5月,党的华中分局派我去苏中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自卫战争开始,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同志、政治委员谭震林同志,指挥华中野战军进行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歼敌8个半旅,约5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树立了自卫战争必胜的信心。当时苏中地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为了保田保家,一面坚持生产、土改,一面出兵、出粮,组织10多万民工,运送粮、弹、转运伤员,全力支援前线,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供应前方,保证了战役的胜利进行,创造了土改、支前、生产三不误的经验,粟裕和谭震林同志指示我及时传播这个经验,从而大大加快了苏中土地改革的步伐。

当时,野战部队可能随战局发展转移;根据这一情况,粟裕同志和谭震林同志指示地方上要在蒋军可能侵占的地区,结合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有计划地镇压敌特和暗藏的地主还乡团分子,主动扑灭蒋军推行顽化于未发之前,这样就使解放区军民在主力转移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以后苏中各级党委在华中分局领导下,总结推广了在敌人进攻中加速土地改革,结合生产、支前、武装群众坚持地区斗争的经验,对华中全区的工作推动很大。

8月底,陈毅同志率山东野战军由淮北泗县东移休整。华中分局通知我北返两淮,负责组织北线后勤工作。我当即赶到驻在淮阴、泗阳间的山东野战军司令部陈毅司令员处领受任务,这是陈毅同志1945年10月从延安回来后我们第一次见面。他看到我很高兴,作了许多重要指示,给我留下农刻的印象。他除了对我说明泅县战斗情况和当时敌情以外,特别强调加快土地改革、发动群众支援战争。他说,人民的支援是战争取胜的重要环节。他谈到淮北部分地区土改运动中由于缺乏经验,曾出现机械阶段论和拖延土改的缺点。我向他汇报了苏中加速土改、组织生产、支援前线的情况。他说,象苏中这样办就好。他还谈到土地改革中,必须团结中农,说邓子恢同志所提“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方针是正确的,对贯彻执行中央“五四指示”,加快土地改革是有力的。他要我们建立强有力的支前后勤机构,要求地方党政领导搞好土改,发动群众,迅速将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这是首先要做好的。接着,他让山野参谋长宋时轮同志谈了部队需要供应的若干事项。

我向华中分局邓子恢同志汇报了陈毅同志的指示,华中分局作了加速土改,加强支前工作和接敌地区坚持斗争的准备的部署,并由我主持召开了北线后勤工作会议,按陈毅同志指示作了具体安排。

这时正是蒋介石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初期,作战规模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多了,参战的部队也比以前多。过去通常是若干个团联合作战,现在是几十个团协同作战,加之战线不固定,战况紧张多变,保证我军战争需要是多方面的,工作也是复杂的。当时我们在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准备郝很不足,缺乏经验,因而在战争初期,前线供应比较被动,无论在弹药前运、伤员后送或部队交通运输方面,都不能及时地满足部队需要,使我军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为了扭转华中战场初期供应上这种被动局面,陈毅同志给了有力的指导。他十分注意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认为要抓住华中各地土地改革普遍展开的有利形势,进一步把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按战争需要进行有计划的调度,应选派较强的干部充实后勤机构,组织和带领民工,做好支前工作。为了便于我军机动作战,陈毅同志还派人送手令给我们,要我们迅速完成盐河架桥任务。陈毅同志的指示,华中分局的及时督促,是使我们工作由被动逐步转向主动的关键。这时,华中觉政工作,在华中分局领导下,迅速地转入了战时轨道。

9月中旬,我军主动放弃淮阴,10月初,华中野战军在完成苏中歼敌任务后,开始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11月,我军在涟水重创敌七十四师后,在涟水西北陈师庵召开了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的干部会。会上,陈毅同志作了《华中三个月自卫战争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报告充分体现了陈毅同志远大敏锐的战略眼光,灵活求实的策略思想和满怀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陈毅同志号召全军认真学习毛主席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灾敌人”的作战原则,树立高度集中统一的思想,消除由于主动放弃淮阴所产生的埋怨、怀疑情绪。这时,战争逐步向山东解放区中心推移,俄线逐步缩短,华中、山东野战军逐步统一于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的指挥之下。为了适应更大规模的作战,我们按照陈毅同志的指示,整顿了支前后勤工作,健全了华中北线后勃司令部,建立各种工作制度,统一调度淮海、盐阜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山东支前机构也给我们支援了部分粮草和一民工,增强了我们的供应力量,这就使我们能够在1946年冬和1947年初比较充分地供应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的需要。

来源:白马茶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