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村从治理无序到全国示范,舍掉“瓦片经济”,“长”出千万规模文化产业集群;有的村深挖红色基因,做强文旅产业,过去连本村年轻人都留不住,如今每年有上万游客慕名而来;有的村把闲置农房打造成工作室,吸引艺术家和村民当邻居,村里“一步一景一墙画”,把庄稼汉也熏陶出了
本报记者 武红利
春满大地,京郊希望的田野上,比春色更动人的是一个又一个乡村“蝶变”的故事——
有的村从治理无序到全国示范,舍掉“瓦片经济”,“长”出千万规模文化产业集群;有的村深挖红色基因,做强文旅产业,过去连本村年轻人都留不住,如今每年有上万游客慕名而来;有的村把闲置农房打造成工作室,吸引艺术家和村民当邻居,村里“一步一景一墙画”,把庄稼汉也熏陶出了“文艺范儿”……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破茧成蝶背后,党建引领是关键。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统筹指导下,各级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主动破局求变,探索形成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多种模式路径。记者探访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通过一个个乡村“成长”的故事,解开因地制宜盘活资源、激活内生动力、点燃发展新引擎的首都乡村振兴“密码”。
项目推动:规划引领产业升级
在“舍与得”中实现“弯道超车”
朝阳区高井村西临CBD,东接中国传媒大学,交通便利,但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流动人口多,环境脏乱,村民过得并不富裕。
2004年,庄虔春就任高井村党总支书记时,摆在他眼前的是发展空间少、就业岗位少、农民收入少、文化活动少等难啃的“硬骨头”。
是要低效的“瓦片经济”,还是在“减”字上转型,在“富”字上创新?取舍之间,庄虔春把目光投向“近邻”中国传媒大学,一次次把教授导师团请进来,一次次现场“把脉开方”、一次次头脑风暴,最终明确了“科技创新深耕乡村、先进理念指引乡村、高端论坛梳理乡村、培养人才扎根乡村”的建设目标,美丽乡村“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应运而生。
顶住部分村民的质疑、扛过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在市区两级支持下,村里建起了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和红庄国际文化保税创新园两大产业园区。规划引领,产业、技术、人才等潜在资源优势得到激发,高井村实现“弯道超车”,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达八千万元。
放眼全市,规划引领产业升级“蝶变”是具有首都特色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坚持首都功能定位,各区立足各乡镇(村)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有计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红色驱动:点燃振兴“红引擎”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做强文旅产业
“您现在预约已经晚了,‘五一’早排满了。”怀柔区道德坑村党支部书记高国民刚挂了电话说句话的工夫,手机又响了。
这样的忙碌,高国民过去想都不敢想。时间回到2016年,村里还是有名的“穷山沟”。
“村容村貌就更别提了,街上常有马粪牛粪。”高国民说,那时村里环境差、交通不便,留不住年轻人,村里人口老龄化严重。
一次外出学习,给了村两委班子灵感——建红色教育基地,或许是条出路。原来,解放战争时期,冀察热辽军区野战医院二部就设在道德坑村。这里曾收治3万多名部队伤员,村里70来户,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人人当护理员。
在市区两级财政支持下,村里注册成立公司,冀热察战地医院等遗址修缮完工,“十个一”沉浸式红色体验活动名声在外。村里摘掉了低收入村帽子,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文明村,挂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连外地游客都慕名而来,村集体增加收入160余万元。
依托旅游业,过去出去找活路的年轻人“抢着”扎根家乡开民宿,“日子越过越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王玉霞说起自家红火的民宿生意,喜上眉梢。
首都丰富的红色资源正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2021年以来,本市先后在10个区的17个村开展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通过建立“1+4”帮扶机制,将红色村庄打造成集红色故事、红色基地、红色产业于一体的红色综合体,推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受益。
文化兴村:文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地里“长”雕塑 艺术家做邻居
人们印象里的村庄,大同小异,灰白的房屋,金色的麦田,劳作的人们晒得黝黑的脸。大兴区鲍家铺村不一样。白墙上是色彩明艳的涂鸦;长在地里的,除了果树,还有古铜色的雕塑;看似寻常的乡村小院,推开门是艺术空间,一幅幅名家书画,黑白写意、墨香扑鼻。
变化还得从2020年说起。“咱村就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可得抓住这机会。”庞各庄镇的包村干部支招,让村党支部书记鲍海涛有了主意:村子不大,常住200多人,许多人外出打工,闲置了不少农房,要是都盘活利用起来,吸引艺术家开工作室,不仅村民额外有租金收入,村风村貌也会大不相同。
鲍海涛带头拿自家的房子作“试验田”,免费给艺术家作工作室。村委会的党员干部纷纷响应。很快,首批8间农房腾出来了,镇村党员干部又发动人脉,吸引来7位艺术家。
“我们和村民有非常好的互动,我的作品向他们传递了废物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而他们质朴的反馈也给我很多创作灵感。”雕塑艺术家侯中民就是其中一位。凭借优美的环境、村干部贴心的服务,鲍家铺艺术村的好名声在艺术圈迅速传播开来,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截至目前,近30位艺术家陆续进村,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村风村貌大有不同。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文化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全市各级党组织依托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村落民俗表演、歌舞曲艺等传统文化,文艺创作、新潮网红等新兴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走出了文化兴村之路。
资源开发:农文旅融合吃上资源饭
守住绿水青山 端牢生态“金饭碗”
位于房山区黄山店村的坡峰岭景区,是享誉京城内外的旅游胜地。要知道,过去这里曾是无人问津的“破坡岭”,曾长期依赖资源开采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转变从2009年开始。村里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了坡峰岭景区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登山石阶步道,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业上了轨道。到2024年,坡峰岭景区已成功举办十三届红叶节,年接待游客从5万人次增长到46万人次。
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给黄山店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化危为机,村党支部抓住区级灾后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新农村社区市级试点村的机遇,推进村民搬迁,利用搬迁腾退的闲置集体资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精品民宿,让村民享受集体资产民宿经营带来的利润分成。同时,发挥“红色背篓”精神发源地优势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
如今的黄山店村已经蜕变成集亲子、生态、休闲、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新村,2024年村集体旅游产业综合总收入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万余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本市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引导各级党组织深挖当地独特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特色产业,推动一批乡村把资源变资产,让越来越多村民端牢生态“金饭碗”。
创新引领:新模式蹚出强村富民路
逾百位创客入驻京郊“小大理”
从空心村发展成为京郊“小大理”,昌平区辛庄村每周末都吸引近万人来访。由村东往西走,墙上是创意涂鸦,脚下的井盖也被装点成风景画,轻柔曼妙的音乐从街边的咖啡厅飘传出来。
这条街上,各种小摊位一个挨一个,商品琳琅满目。集市深处一家咖啡店映入眼帘,老板董艳华是入驻辛庄村的创客之一。选择在这里开起“村咖”,她看重的是舒适的环境。像她一样,被好环境引来的创客有170多位。
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山村为何吸引创客纷至沓来?辛庄村的转变与村两委的一次关键选择密不可分。
2012年,在高价租地建庄园与低价租地办学之间,村两委选择引进以自然教育为理念的向上学校进村扎根发展,由此吸引了一批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学生家长常年租住,给村庄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村居环境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新老村民共享创新发展红利,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网红一条街”上已经形成了餐饮、民宿、艺术等多元业态,每年为村庄创造租金收入上千万元;每周举办的环保市集日均吸引客流5000余人次,拉动消费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8%。
有条件要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像辛庄村一样,一批村庄正通过创新思路理念,主动谋划设计,“从无到有”创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