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霞:当运动走进山河,户外运动产业如何赋能城市发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08:24 2

摘要:4月12日,在“破界而立 山河共营”露营新十年产业发展论坛上,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丁云霞女士围绕《户外运动产业赋能城市发展的实践与路径》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她从国家政策、行业趋势、数据调研、融合发展和目的地建设五个维度出发,系统解析了户外运动产业与文旅、营地融合

丁云霞

未来十年再谈营地,它一定是以

“运动+内容+场地”为核心的融合生态。

4月12日,在“破界而立 山河共营”露营新十年产业发展论坛上,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丁云霞女士围绕《户外运动产业赋能城市发展的实践与路径》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她从国家政策、行业趋势、数据调研、融合发展和目的地建设五个维度出发,系统解析了户外运动产业与文旅、营地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路径,为文旅从业者提供了体育视角下的全新观察框架与实践建议。

Campsites will undoubtedly be a hybrid ecosystem

centered around "sports + content + venue."

先从一个基本共识出发:户外运动是一个以自然或开放空间为依托,以体育项目为核心的综合型发展领域。

这个概念出自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

该文件明确指出:户外运动是基于自然和户外环境展开的体育运动,强调在不破坏固定地表前提下实现场地开发。这一点对于今天在座的营地从业者、文旅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关键提示。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在自然环境中提供结构化的运动服务,无论是滑雪、攀岩、自驾、骑行,甚至是徒步露营——其实你都在参与户外运动产业建设。

我接下来会从六个方面展开分享:

第一,政策引导。

2023年,体育总局主办了第一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领导明确表示:户外运动将成为全民健身最优势的产业方向。这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正在制度层面被系统推进的国家战略。

目前政策体系已非常清晰:由发改委牵头,体育总局协同,联合工信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文旅部、林草局、国铁集团八部门,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并配套出台《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通知》等系列文件。

所以在座的各位如果是做营地的、做文旅项目的,请记得把“户外运动”这四个字加进你们的项目策划书、招商方案、政府报批材料中。它不仅仅是一个体验形式,更是一个系统产业标签。

第二,空间格局。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五区三带”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即北方冰雪运动引领区、华东户外运动示范区、中部户外运动体验区、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西南户外运动集聚区、黄河文化户外运动带、长江水上运动带、滨海户外运动带。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所处的位置,在国家规划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比如西南建议重点发展山地户外和赛事型营地;东部聚焦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和场景应用;南方滨海区比如我们所在的海南,可以重点考虑打造冲浪、桨板、徒步联动的多样化场景等等。

第三,平台数据与消费趋势。

携程、小红书、抖音、美团等主流平台,做了一轮人群和内容消费研究,发现:

户外运动用户平均年龄为31.5岁,年均消费频率为5.7次,人均年消费2400元;

最受欢迎的项目包括登山徒步、骑行、垂钓、桨板、滑翔伞、露营;

小红书最热门的话题标签是“轻徒步”“露营装备”“城市边缘露营点”;

值得注意的是,露营类内容在2024年上半年搜索热度同比下降13%,这给大家提了个醒:内容要升级,结构要重构。

第四,装备与制造。

户外运动不仅仅是运动,更是一条制造与供应链。

安踏、特步、探路者、361等国内品牌持续发力,户外装备正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轻量化、功能化发展。2023年户外相关投资占体育产业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冬奥会期间,航天系统为雪车提供制造方案,这是一个跨行业融合的典范。

营地未来的发展,不止是卖票和卖住宿,更可能是成为户外运动装备、体验、展示的试验场。

第五,融合模式。

讲一个典型案例——安吉云上草原。这个项目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文旅项目,后来加入了滑雪场、山地高空滑道等运动场景后,带动了当地人均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了7万元,成为典型的“运动带动文旅、文旅反哺基础设施”的模式。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仅仅两天,为云南大理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拉动效益。这也说明:体育+文旅+城市+制造,是一个能动性极强的结构系统。

第六,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六项核心评估指标。

结合国务院《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意见》,可以提炼出六项核心评估标准:

资源利用能力——是否有优质山水资源,并合理开发;

场地设施支撑——是否具备持续投入与更新的场地能力;

服务能力升级——是否形成品牌运营、科技赋能和特色服务体系;

赛事承载能力——是否能承接标志性体育赛事;

产业融合能力——是否能嫁接装备制造、科技产品、智能交通等上下游产业;

安全与统筹能力——是否具备完善的安全预案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这六个点,其实也可以成为未来营地企业申请政策、争取资源、获得投资的结构性参考框架。

户外运动产业是一个带着国家战略支持的产业,它具备政策牵引力、制造支撑力、消费黏性,也拥有跨界融合的天然优势。

如果说十年前谈营地,是帐篷、营位和周边景观;那未来十年大家再谈营地,它一定是以“运动+内容+场地”为核心的融合生态。让营地,不只是空间,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和国民健康的基础设施。

↓↓↓初级报名↓↓↓

↓↓↓中级报名↓↓↓

↓↓↓万人扶持计划报名↓↓↓

↓↓↓西部大开发报名↓↓↓

↓↓↓高级报名↓↓↓

专业名师授课

更加深入的理论

更加实用的知识

国内唯一的

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证书

持证上岗首选

生态研究

燕行说道

媒界评论

体教前沿

生态瞭望

燕行书屋

健身家园

政策公告

生态融合

燕行视角

来源:生态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