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栏将立足烟台“9+N”产业布局和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图谱,重点对话各赛道产业园区运营负责人、龙头企业基地掌舵人,聚焦海内外创业者最关切的核心议题——从政策赋能到产业链配套、从市场空间到投资机遇,全方位呈现烟台产业生态优势,以专业视角解码烟台创新创业的“引力场
以赛为媒,聚才兴业。在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启幕之际,本报特别推出“产业洞察”专栏,深度聚焦烟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专栏将立足烟台“9+N”产业布局和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图谱,重点对话各赛道产业园区运营负责人、龙头企业基地掌舵人,聚焦海内外创业者最关切的核心议题——从政策赋能到产业链配套、从市场空间到投资机遇,全方位呈现烟台产业生态优势,以专业视角解码烟台创新创业的“引力场”。
当SpaceX的猎鹰九号火箭在海上平台稳稳回收时,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海阳市,中国首个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也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航天传奇。
这里不仅是我国唯一具备“出厂即发射”条件的商业航天基地,更孕育着“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这样的国家级太空基础设施项目。5月,这个年轻的航天产业园将迎来马来西亚客商考察团,还要赴摩洛哥开拓海外市场。同时,作为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的重要载体,这里也向全球航天精英抛出橄榄枝。
从火箭总装到卫星应用,从发射服务到航天文旅,东方航天港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商业航天生态圈,其发展轨迹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中国商业航天的另一种可能。
向海问天
一座滨海小城的航天雄心
清晨的海阳,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拂过码头。一艘漆成红白配色的特种船舶静静停泊在泊位上——这是全球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也是东方航天港最醒目的名片。在它身后,3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工人们正在为下一枚火箭的发射做最后准备。这里没有传统航天基地的神秘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蓬勃的商业活力。
作为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特殊使命。不同于酒泉、西昌等传统航天发射场,这里开创性地采用“前港后厂、陆海联动”的模式,让火箭从总装到发射的流程缩短到令人惊叹的程度。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分管负责人孙朝辉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把汽车工厂和试车场建在一起,我们实现了火箭的‘出厂即发射’。”
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正在改写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版图。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15次海上发射任务,将8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4年,这里组织的海上发射任务已占全国火箭发射次数的8.8%。构建起“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在身后的标准化厂房里,工人们正在为2025年计划的10次以上海上发射任务做准备。
这种成熟的产业链和发射经验,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优势。成本低、容错率高、灵活发射等特点,使东方航天港成为越来越多商业发射的首选,而即将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将进一步巩固这种优势。“我们急需引进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等产业项目。”孙朝辉表示,“目标是加快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闭环。”
站在码头眺望,孙朝辉描绘着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实现“四百”目标——每年百次发射、量产百发火箭、天上百颗卫星、营收超过百亿。
星链中国造
“东方慧眼”的智能革命
在央视《开讲啦》的演播室里,李德仁院士向全国观众透露,计划2030年建成由252颗卫星组成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相比于马斯克只是单纯服务通信网络的“星链”计划,“东方慧眼”将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与地面互联网集成一体,实现“通导遥”一体化。“我们终于能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了!”这位85岁的遥感泰斗语气中难掩自豪。
李德仁院士口中的“东方慧眼”星座,正是东方航天港的重点项目。这个由252颗智能遥感卫星组成的星座,包括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高光谱卫星和雷达卫星等多种类型。目前已经成功发射“烟台一号”“烟台二号”两颗试验星。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还将发射2颗高光谱卫星,明年计划再发射8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
“这个星座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智能服务能力。”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行政助理程晓蓉介绍,“我们的在轨试验星已经完成创新服务模式验证:用户通过手机APP提交请求后,10分钟内就能获取所需的卫星影像和信息。”陆海空间主导建设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未来将实现全球范围遥感数据从获取端到应用端的分钟级高效信息服务,全面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国计民生。
在陆海空间的测控中心,28岁的工程师张艳超正专注地编写着卫星指令代码。“在烟台,你的代码能直接变成卫星指令,这比在北京的写字楼里写PPT酷多了!”这位放弃北京高薪机会的年轻工程师说。短短两年时间,她已成长为卫星运行控制团队的负责人。
“我们给的不只是高薪,还有‘技术主导权’。”程晓蓉解释,“在北京你可能只是‘螺丝钉’,在这里能参与整颗卫星的设计链路。”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像张艳超这样的年轻人。目前,陆海空间30岁以下员工占比达65%,其中,不乏从北上广回流的技术骨干。
这种人才吸引力与即将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形成共振。作为大赛合作伙伴,陆海空间明确表示:“我们将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与优秀团队探索数据共享模式。”这种开放态度,正是李德仁院士倡导的协作创新理念的体现。大赛聚焦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大数据服务、“北斗+”应用等10余个领域,不仅与星座建设需求深度契合,更将获得李德仁院士团队的技术指导——这种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成为吸引参赛团队的关键优势。
生态赋能
一个产业园的乘法效应
走进东方航天港的园区餐厅,常常能看到有趣的一幕:九天行歌的技术员和星河动力的工程师拼桌吃饭,讨论着某个零部件的改进方案;陆海空间的软件工程师和卫星应用团队交流数据处理的心得。这种看似随意的交流,实则折射出园区独特的产业生态。
九天行歌(山东)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计划部部长王海龙拿起桌上的火箭模型,向同桌的合作伙伴讲解道:“如果把火箭比作人体,贮箱就是它的‘心脏’——不仅要储存燃料,还要承受巨大压力。”他随手在记事本上勾勒出剖面图,“除了顶部的载荷舱和尾部的发动机,中间这80%的体积、60%的重量都是贮箱的天下。”
这番生动的讲解引来了阵阵会意的笑声。在座的都是产业链上的“邻居”:有提供特种焊接材料的上游供应商,也有需要贮箱配套的火箭总体设计单位。这样的场景在园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技术交流不再局限于正式的会议室,而是渗透到了咖啡厅、餐厅甚至走廊的每一个角落。
“商业航天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竞争。”孙朝辉这样总结道。目前,园区已入驻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20余家星箭领域重点企业,为每一位热爱航天事业的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这种集聚效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九天行歌的生产成本比一线城市降低25%到35%,还享受地方“亩产效益”税收返还政策。“我们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将于5月初交付。”王海龙信心满满,他说,九天行歌选择落户东方航天港,正是看重园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正是这种“技术交流+产业协同”的双轮驱动,让东方航天港形成了独特的乘法效应:九天行歌的贮箱直接供给隔壁的火箭总装企业,而他们的技术难题又能获得院士工作站的指导。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协同效应,园区还设立了20亿元的烟台航天投资基金,政策支撑、资源支持、资金助力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逐步确立。这种从核心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正在改写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模式。
傍晚时分,东方航天港的工程师们结束工作后,常会去海边的大排档聚餐。餐桌上聊的不只是卫星轨道参数,还有即将开建的航天主题乐园、人才公寓的入住率、园区配套小学和医院的装修进度。这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特质,或许正是中国商业航天最需要的品格。
当星河动力的火箭划破海湾的夜空,它承载的不仅是卫星,更是一座城市向星辰进发的决心。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的邀请函已发出:无论你是卫星数据的解读者、火箭发动机的革新者,还是太空旅游的造梦者,烟台愿以全产业链为舞台,与你共赴这场“向天要经济”的远征。
YMG全媒体记者 夏丹 张孙小娱 通讯员 杨舒程 孙海荣 庄如梦
来源:水母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