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志亮,字启玄,号渤海居士,兼任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等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其学术根基深厚,研究领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书画艺术及茶文化,尤以先秦史、姓氏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见长。他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
冯志亮,字启玄,号渤海居士,兼任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等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其学术根基深厚,研究领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书画艺术及茶文化,尤以先秦史、姓氏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见长。他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易经新解》等著作,并主编《中华家谱》三百余部、《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展现出跨学科研究的深厚积淀。
冯志亮在学术报告和演讲中围绕先秦史、姓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等核心领域展开,其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影响力,以下为具体案例:
一、先秦史专题研究报告
《从甲骨卜辞看商代王权与神权的关系》
核心观点:通过分析殷墟甲骨文中的祭祀记录,提出商代王权与神权呈现“二元一体”结构,王权需借助神权合法性,但神权实际受王权控制。
方法创新: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甲骨文中“受年”“告祭”等卜辞的频率,揭示商王通过控制占卜程序垄断神权解释权。
学术影响:该研究被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心”列为先秦政治制度研究的经典案例。
《〈周易〉卦象的数字逻辑与早期宇宙观》
核心观点:通过数学建模,论证《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遵循二进制逻辑,揭示先秦时期已存在以数字符号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体系。
跨学科视角:结合战国时期军事地理与人口分布数据,提出墨家“非攻”思想源于中原地区人口密集、战争成本高昂的现实,而非单纯的道德主张。
国际认可:被《剑桥中国上古史》修订版引用,成为研究先秦科学思想的重要参考。
二、姓氏文化与家谱研究讲座
《中华家谱的编修技艺与文化传承》
实践成果:主持编写《中华家谱》三百八十部,提出“四重证据法”(文献、考古、口述、实物),推动姓氏文化从学术研究向公众认知转化。
社会影响:其讲座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成为家谱制作技艺传承的评审依据。
技术应用:在讲座中演示如何利用DNA技术验证家族迁徙路径,如对姬姓、姜姓等大姓的分化研究。
《姓氏文化之旅:从考古遗址到现代认同》
文化实践:策划“姓氏文化之旅”活动,带领参与者实地考察山西洪洞大槐树、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等遗址,结合家谱年谱编修实操教学。
教育推广:相关讲座内容被纳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民俗学课程,成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素材。
三、传统文化传播与国际对话
《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全球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国际传播:作为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推动“先秦思想国际传播计划”,其著作被译成英、法、德等12种语言。
文化交流: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以“青铜器铭文中的女性政治参与”为题,修正学界对商代女性地位的认知,相关论文被《剑桥中国上古史》修订版引用。
政策建议:向文化和旅游部提交《家谱编修技艺传承标准》,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的重要参考。
四、史学方法论与数字人文
《“二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先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
方法论创新:总结甲骨文、金文与传世文献互证的实践经验,提出“三重证据法”(增加考古实物)与“四重证据法”(引入人类学材料)。
技术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技术,构建《左传》中432位人物的互动关系图谱,揭示春秋时期政治联盟的地缘与血缘双重逻辑。
学术反思:批判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技术至上”倾向,强调需以历史学问题为导向,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先秦史研究的数字化工具与跨学科协作》
平台建设:主持“先秦国家治理体系数据库”,整合甲骨文、金文、简帛等12类史料,数据量达3.2TB,支持跨机构联合检索。
案例分析:以“葵丘之盟”的“毋改井田,毋妄封邑”条款为例,揭示盟誓对诸侯国内政的约束力,相关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转载。
五、结束语
姓氏文化是源头,家史家谱是传承,传记回忆录是发展,个人文集是延续。冯志亮先生在讲课时经常提到:传统文化有它独具特色的物质形态,所以独具中国特色的姓氏文化书籍、家史家谱、以及个人文集的编写成为了我们研究学习的主要课题。
正是由于整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冯志亮先生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培训理念,创立了北京家史家谱自传培训班,并主持编修了《家史家谱编修实务教程》《自传写作指南与范文导读》《民俗探究与姓氏溯源》等十部培训教材,解决了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燃眉之急,获得了行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来源:道玄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