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尾差超过600米,最大转弯角为70度……”在印度尼西亚塔岛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中,头戴安全帽、脚穿筒靴的张海军紧握树枝,手中的测距仪闪烁着绿光,这里即将诞生一条横跨山峦的“钢铁长龙”。而他,正是让运输设备在复杂地形中“扎根”的设计师。
自贡融媒记者 周馨钰
“头尾差超过600米,最大转弯角为70度……”在印度尼西亚塔岛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中,头戴安全帽、脚穿筒靴的张海军紧握树枝,手中的测距仪闪烁着绿光,这里即将诞生一条横跨山峦的“钢铁长龙”。而他,正是让运输设备在复杂地形中“扎根”的设计师。
前不久,张海军入选“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向自贡融媒记者分享了成长的故事。
以梦为马 山野挑战中加速成长
散状物料连续输送设备,是工业领域高效运输煤炭、矿石、粮食等松散颗粒物料的核心装备,是矿山、港口等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
张海军与散状物料输送机械行业的缘分,始于对机械设计的热爱。在四川轻化工大学求学期间,中国散料输送机械设计、制造和安装领军企业之一——四川省自贡运输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运机集团”)在他心中播下向往的种子。2008年7月,他如愿加入运机集团,开启逐梦之旅。
同年12月,陕西安康尧柏水泥厂输送机项目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成人礼”。彼时的尧柏项目,堪称行业“硬骨头”:单机长度7.1千米,最高支柱达80米,水平转弯错综复杂,工作环境艰苦卓绝……
“严寒酷暑、高山陡坡都是常态。”初出茅庐的张海军背着图纸钻进深山,在恩师龚欣荣的带领下,踩着结冰的栈道测量数据,顶着高温调试设备。那段艰难的日子,他记忆犹新;那条当时亚洲第一长、世界第二长的管带机开始运转的一幕,还不时闯入他的梦乡。
有了尧柏项目的经验积累,2011年开启的贵阳开磷管状带式输送机项目,成为张海军成长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该项目旨在解决磷石膏尾矿湿法输送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磷石膏强酸性、高含水率的特性,让传统胶带不堪重负,而贵州喀斯特地貌更似“褶皱迷宫”。张海军跟随龚欣荣团队一同扎进现场,在工作室与矿山间多次往返,笔记本上画满了胶带应力分析图,手机里存着上千张地形航拍照片。
“必须让胶带既能‘抗腐蚀’又能‘贴地行’。”其团队研发出抗腐蚀、低滚动摩擦阻力胶带,又对管状皮带立面、平面线路进行优化,实现全国首次管带机长距离输送磷石膏。
每次攻克技术难题,都是一次成长蜕变。多年来,张海军长期驻扎项目地,全程参与设计、安装和调试,在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深刻领悟到团队协作与永不言弃的精神。
创新为翼 让“不可能”成为行业标杆
2013年,张海军接手印尼塔岛项目,业主提出打破世界最长纪录的线路布置,以及总转弯角度高达330度的转弯设计。这突破“天花板”的需求,让传统设计方案无计可施。
“必须另辟蹊径!”张海军和团队坚定决心,踏上科技创新之路。
四年时间,他们多次前往项目现场测量踏勘,根据客户需求和线路布置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OCC软件进行分析,还与胶带厂家合作开展胶带横向刚性试验,打破传统“中间驱动”模式,在材料、结构和控制系统上全面创新。
当2017年设备调试成功,这条穿梭于热带雨林的蓝色“工业血管”,在70度急转弯处轻盈转身,戴上“世界最长无中间驱动单机管带机”的桂冠。
当技术攻坚转战青藏高原,615米下运落差又横亘眼前。在西藏知不拉铜矿曲线皮带机项目中,高下运的制动和馈电处理、低温高带强胶带的水平转弯等难题接踵而至,张海军团队像“高原医生”般为设备定制“抗寒方案”:综合运用低温环境下带式输送机的空间转弯技术、低温环境下高强度小带宽钢绳芯输送带成槽和节能技术、高原地区全封闭通廊结构的优化设计技术等,让设备在高原环境中仍能平稳“呼吸”。
看着满载矿石的输送带从高山之巅蜿蜒而下,一条零污染的“绿色动脉”在生态脆弱区架起,张海军满是欣慰。
“要打开思路,勇于尝试、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张海军举例说,针对管带机物料输送过程中易撒料的情况,他尝试调整管带机胶带扭管的功能,才有了后来的《管状带式输送机可调窗式托辊组》专利技术。该技术让无数企业解决了物料“跑冒滴漏”的难题,使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环保。
16项科技进步奖、18项专利证书,记录着张海军从技术员到行业领军人的蜕变。如今,面对新能源矿产开发和智能制造热潮,担任运机集团散料输送事业部经理的他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山巅:5G巡检、AI故障诊断、低碳材料……带式输送技术要朝着高效、环保、智能、适配四大方向上进行适应性创新。
十七载光阴,张海军的足迹印刻在秦岭的峭壁、云贵的红土与南洋的雨林中,他把青春熔铸在输送带上的每一道焊缝、托辊组里的每一颗螺丝里。“脚踏实地、见多识广、勇于创新”,当年恩师给予的教诲,让他铭记至今,并将在未来的山海间继续践行。
来源:自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