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被称为“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群山环绕,乌江穿流而过,风景如画,却因交通闭塞、耕地稀缺,长期深陷贫困。转机始于脱贫攻坚与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化屋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灰瓦白墙的安置房取代了破旧的吊脚楼,通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被称为“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群山环绕,乌江穿流而过,风景如画,却因交通闭塞、耕地稀缺,长期深陷贫困。转机始于脱贫攻坚与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化屋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灰瓦白墙的安置房取代了破旧的吊脚楼,通组公路直通家门,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开发更让“悬崖村”变身“旅游村”。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无字史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化屋村的苗绣以凤凰纹、蝴蝶纹、花鸟纹为特色。2019年,95后绣娘杨文丽结束在外打工生涯,返乡创办苗绣扶贫车间。在政府的帮扶下,如今已成为集生产、研发、展示于一体的苗绣非遗工坊。她们的产品从传统服饰拓展至箱包、围巾、鼠标垫等文创产品,甚至接到了跨国订单。杨文丽和绣娘们还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展销路。
从“藏在深闺”到“出海”世界,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化屋村通过大力发展苗绣,完成了一场非遗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