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凉州会盟之路 共话民族团结进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4:15 2

摘要:古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阳春三月,中共北大党委统战部带领党外教师代表一行来到“河西四郡”之一的甘肃武威,开启一次历史文化探寻之旅。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在武威白塔寺举行“凉州会盟”,并颁发《萨迦班

古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阳春三月,中共北大党委统战部带领党外教师代表一行来到“河西四郡”之一的甘肃武威,开启一次历史文化探寻之旅。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在武威白塔寺举行“凉州会盟”,并颁发《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凉州会盟”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提供了历史典范。

塞外风沙起烟尘,千里凉州白日薰。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向往,风尘仆仆抵达武威高铁站。迎接我们的却是风和日丽,“吹面不寒杨柳风”,大家顿时觉得天朗气清,与首都北京别无二致。

我们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探寻近800年前的凉州会盟历史事件,讲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一行人收拾妥当,品尝了碳水十足的“凉州三套车”,这是由凉州行面、卤肉(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北地区闻名遐迩。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凉州居民,都对这道经济实惠的大众化美食爱不释手。“三套车”的美名,来自曾经镇守西北的名将左宗棠。公元1876年,时年已经65岁高龄的左宗棠率军沿河西走廊前往新疆哈密,途经凉州。当时凉州有位大厨,以其祖传秘方精心制作了一种特色卤肉,并且用祁连山的十八味名贵药材烹制成营养茶,配以凉州民间盛行的汤面一起献于左宗棠。由于连日行军,早已是人困马乏,餐食端上来以后:面条劲道爽滑,卤肉肥而不腻,茯茶香甜可口,左公品尝了这面、肉、茶,赞不绝口,命名为“三套车”。回味着这流传150年的“三套车”,怀念着800年前开启和平局面的“凉州会盟”,体会着此时此刻正在这“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大地上书写的民族团结故事,时空交汇、团结交融,大家对武威之行也更加充满期待。

在大西北的烈日晴空下,我们来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的凉州会盟纪念馆,纪念馆包括凉州会盟、白塔寺文物、凉州佛迹、萨班与阔端会盟蜡像、藏族风情五个展厅。2024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凉州会盟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高高耸立的白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高的一座白塔周围则密布着近百座规模略小的白塔,因此白塔寺还有一个名字叫“百塔寺”。寺内松柏密布,与百座大小白塔相映成趣,虽然是大西北的初春,也不觉得荒凉。灿烂的阳光和湛蓝的天空映衬得白塔愈加庄严,在天空中勾勒出完美的线条,每一个从它身边经过的人都忍不住驻足观望。穿过塔林和长长的通道,大家缓步来到萨班灵骨塔遗址,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久远、风沙侵蚀,加上1927年甘肃武威大地震的破坏,这里目前仅存白塔塔基和殿基,周边散布着几座小型墓塔,以及萨班铜像等。但这并不妨碍它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萨班灵骨塔遗址及塔基的发掘可以揭示白塔寺早期的布局特征,从而为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及形制特征提供科学的资料。

萨迦班智达,这位心怀大爱的智者,他不仅是一位为西藏带来和平的使者,更是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在1247年他与阔端举行凉州会盟之后,就地驻扎,弘扬佛法,布施众生,再也没有离开。阔端为他重修了白塔寺,将其改建为萨迦派寺院,称之为“东部幻化寺”。1251年,萨迦班智达圆寂在白塔寺,阔端仿照西藏的噶当觉顿塔,为他修建了规模宏伟的灵骨塔。风萧萧兮八百年,如今,和平团结的主旋律已经遍奏人间。巍巍白塔,默默地护佑和祝福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幸福团结,携手前行。

提到河西走廊和凉州词,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悠悠情思。聊起丝绸之路,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大漠驼铃和敦煌莫高窟。实际上,武威作为河西四郡最东之地、见证汉武帝武功军威的风云之城,它的石窟寺文化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梯山石窟,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就开始凿窟塑像,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丝毫不亚于敦煌莫高窟的精品石窟,经过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的一个突出特点。作为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被看作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天梯山石窟的第13号窟的大佛高达28米,据说是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遥想公元640年,17岁的弘化公主作为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离开长安,勇敢地踏上前往吐谷浑的征途。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平相处取代了战争,交往交融抹去了隔阂。近1400年的风雨岁月,见证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如今,大佛宝相庄严,微微含笑,背山面水,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根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铭》提到天梯山石窟在当时尚有26窟,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楼阁,窟顶建塔一座,壮观宏大。如今,大佛窟前的寺院楼阁都已经烟消云散,窟顶的塔也不复存在。只有面带微笑的大佛,直接在阳光下对水而坐,默默注视着大千世界和万物苍生。我想起在河西走廊另一头的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像,正藏于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内的第96窟北大佛,高达35.6米,建于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两者建造年代只相隔几十年,不知道当年的工匠们是否也沿着丝绸之路从武威走到了敦煌?

当年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能工巧匠,随着北凉王朝的覆灭,被征服者北魏政权迁往山西。根据史书记载,北魏从姑臧(甘肃武威)迁皇室宗族吏民3万户(10万人左右)到平城(山西大同)。正是这一批人,组成了北魏修造平城和平城石窟(云冈石窟)的中坚力量。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交流,千年以来生生不息,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交往之中,不断融合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天梯山石窟往城里走,我们来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的鸠摩罗什寺。这座1600多年前的古老寺院,是又一处见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的历史遗迹。东晋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出生于天竺望族,据传其母是龟兹国公主。他自幼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成年后更是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闻名西域的佛学大师。前秦苻坚听闻其大名后,专门叮嘱部将吕光攻打西域之后一定要把鸠摩罗什带回来。公元385年,吕光成功灭龟兹国后,带领鸠摩罗什东归,途中收到苻坚兵败被部将姚苌所杀的消息,就留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鸠摩罗什在凉州城潜心讲经说法十七年,并努力钻研汉语。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成为中国四大译经僧之首奠定了坚实基础。

鸠摩罗什在凉州的弘法传教活动,促进了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与发展,使凉州迅速成为当时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佛教人才,对中国佛教教义的传承、发展以及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翻译的佛经在佛教传播和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信众中还流传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关于鸠摩罗什舌舍利的故事,据说,当年鸠摩罗什生前曾经发下宏愿,“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他圆寂之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于是,他的舌舍利就被供奉在这座鸠摩罗什寺塔内。几经风霜、几经重建,如今的罗什寺塔巍然屹立,继续诉说和见证着文化交融和民族大融合的故事。

华灯初上,万家祥和。站在武威南城楼昭武门上,我们静静观望着“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繁华景象。此时此刻,民族大融合与中华民族一家亲也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指引,而是化为内心的深刻体认和温暖感动。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正是以日常行动推进和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蓬勃生命力真正做到了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高慧芳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