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黄山市美术家协会联合发起“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主题写生采风活动,由著名书画家汪雄跃(号憩园居士,别署清北斋主)领衔,组织30余名书画艺术家深入徽州乡村,以笔墨记录新时代乡村蝶变。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浸润乡土”为核
2025年4月,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黄山市美术家协会联合发起“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主题写生采风活动,由著名书画家汪雄跃(号憩园居士,别署清北斋主)领衔,组织30余名书画艺术家深入徽州乡村,以笔墨记录新时代乡村蝶变。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浸润乡土”为核心,通过写生创作、文化交流、公益帮扶等形式,探索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展现黄山地区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一、艺术视角下的乡村新貌: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精神的立体呈现
1.写生创作:捕捉乡村振兴的“诗意切片”
活动首站选定歙县棠樾村、黟县宏村、休宁县木梨硔村三大典型村落。棠樾村作为“安徽华侨第一村”,其千年牌坊群与欧式花园洋房的混搭建筑群,成为艺术家笔下的“时空折叠”题材;宏村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将古村落保护与民宿经济结合,粉墙黛瓦倒映南湖的景象被国画家以青绿山水技法再现;木梨硔村以“云端村落”著称,艺术家运用水彩晕染技法表现晨雾中的梯田茶园,展现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成果。
汪雄跃在创作中强调“以形写神”,其《棠樾晨曦》系列作品以大写意笔法勾勒牌坊轮廓,用朱砂点染屋檐,既保留徽派建筑精髓,又赋予现代审美张力。他提出:“乡村振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艺术创作需捕捉这种‘新旧共生’的微妙平衡。”
2.文化解码:挖掘乡土文明的“精神密码”
艺术家团队深入走访村史馆、非遗工坊,记录徽州三雕、歙砚制作等传统技艺。在棠樾村,汪雄跃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合作,将竹雕纹样融入书法创作,其作品《竹韵徽风》以篆书为骨、竹纹为肌,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对话。此外,艺术家们还聚焦乡村治理创新,如宏村“党建+民宿联盟”模式、木梨硔村“生态积分银行”制度,以连环画形式呈现基层治理智慧。
二、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路径:从文化生产到产业赋能
1.艺术乡建:打造“可驻留的乡村美术馆”
活动期间,黄山市文联与黟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宏村设立“新安画派写生研学基地”。基地将建设开放式创作工坊、艺术民宿集群,并定期举办全国高校写生大赛。汪雄跃提出“艺术驻留计划”,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其作品收益的10%将反哺乡村教育。目前,首期已吸引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12所高校参与,预计年接待写生团队超200批次。
2.文旅融合:开发“沉浸式艺术体验产品”
针对年轻客群,艺术家团队设计“徽州美学研学线路”,将写生点位与农事体验结合。例如,在木梨硔村推出“跟着画家画茶山”活动,游客可参与采茶、制茶,并跟随画家学习山水画技法;在棠樾村开发“牌坊密码”AR解谜游戏,通过手机扫描建筑获取历史故事,同时收集艺术家创作的数字藏品。数据显示,活动试点期间,相关村落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2%。
3.品牌塑造:构建“新安画派+乡村振兴”IP矩阵
黄山市文联联合黄山旅游集团推出“画里乡村”系列文创,包括汪雄跃联名款歙砚、艺术家手绘版黄山毛峰包装等。其中,汪雄跃设计的“新安十二时辰”茶具套装,将十二时辰概念与徽派建筑元素结合,单套售价达1280元,上线首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此外,活动还促成“艺术乡村”短视频大赛,全网播放量超1.2亿次,带动“徽州民宿”搜索量增长300%。
三、社会效益与长效机制:从艺术实践到制度创新
1.人才振兴:培育“乡村美学经纪人”
针对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活动开设“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由汪雄跃领衔授课。课程涵盖艺术策展、文创开发、新媒体运营等内容,首批学员涵盖村干部、民宿主、非遗传承人等。在宏村试点中,经培训的民宿主通过优化空间美学设计,客房均价提升40%,旺季入住率达95%。
2.生态反哺:建立“艺术碳汇”交易机制
结合黄山“零碳景区”建设目标,活动创新推出“艺术碳汇”项目。艺术家每创作一幅写生作品,即向所在村落认购1平方米碳汇林。汪雄跃带头认购500平方米,其作品《绿水青山》系列拍卖所得的20%将用于生态修复。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植树1.2万株,年固碳量达180吨,相关经验被纳入《安徽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3.制度保障:出台“艺术乡建”专项政策
黄山市委宣传部、文旅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三个一”工程:每年培育10个艺术特色村、举办100场乡村艺术活动、培训1000名乡村美学人才。政策还规定,艺术家在乡村创作的作品可享受税费减免,村集体通过艺术项目获得的收益免征增值税。
四、未来展望:构建“全球艺术乡村共同体”
汪雄跃在活动总结会上提出“三链融合”理念:艺术创作链——以新安画派为纽带,连接国内外艺术院校与乡村写生基地;文化产业链——打造“徽州美学”标准体系,推动歙砚、徽墨等非遗产品标准化生产;数字传播链——运用区块链技术确权乡村艺术IP,开发“数字徽州”元宇宙平台。
目前,黄山市已与法国吉维尼小镇(莫奈花园所在地)、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组委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2026年举办首届“国际乡村艺术双年展”。届时,黄山乡村将作为中国乡村振兴样本,向世界展示“艺术让乡村更美好”的实践范式。
结束语
“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活动不仅是艺术创作行动,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验。在著名画家汪雄跃等艺术家的引领下,黄山乡村正从“被观看的风景”转变为“可参与的舞台”,从“文化资源富矿”升级为“美学经济高地”。这种“以艺通心、以文化人”的乡村振兴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注脚。
来源:云水禅心菩提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