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与中国转型深水区的交织期,王德培提出的“危机是新秩序起点”极具现实穿透力。本文紧扣三大挑战(产业链重构、消费转型、组织效能瓶颈),解码企业如何以生态思维、财务韧性破局,创业者怎样在硬科技、场景深耕中捕捉机遇,以及制度创新如何重塑增长底层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与中国转型深水区的交织期,王德培提出的“危机是新秩序起点”极具现实穿透力。本文紧扣三大挑战(产业链重构、消费转型、组织效能瓶颈),解码企业如何以生态思维、财务韧性破局,创业者怎样在硬科技、场景深耕中捕捉机遇,以及制度创新如何重塑增长底层逻辑。
文中既有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实战经验,也有创业新势力的破局路径,更揭示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的共振逻辑。无论是企业家、创业者还是经济观察者,均可从中找到理解当下、布局未来的启示——危机本质是旧体系坍缩与新规则孕育,唯有主动重构能力、拥抱变革,才能在变局中雕刻确定性。
危机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秩序的起点:读王德培《经济逻辑》的破局思考
张庆明
当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拍打着制造业的堤岸,当消费收缩的阴云笼罩着市场的天空,王德培在《经济逻辑》中抛出的论断——“危机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秩序的起点”,如同穿透迷雾的灯塔,照亮了中国经济在三重挑战中破局的可能。这场席卷而来的经济变局,不是末日预言的终章,而是一场重构产业基因、催生创业新范式的伟大变革。
一、三重危机下的旧秩序崩塌:系统性解构挑战本质
(一)产业链的“双向绞杀”:从全球化红利到“去全球化”阵痛的深层裂变
曾经引以为傲的“世界工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高端制造业被技术壁垒切割成孤岛——某半导体企业研发的14nm芯片因EUV光刻机禁运无法量产,实验室里的样品与生产线之间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技术鸿沟,这背后是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清单上12家中国企业的集体困境;低端产业则如候鸟般向东南亚迁徙,珠三角电子组装厂迁至越南后,国内留下的是空荡荡的厂房和转型中的阵痛——越南劳动力成本仅为国内40%,土地价格不足1/3,形成“成本洼地”虹吸效应。这种“高端失守、低端外流”的双重挤压,本质是全球价值链“去中心化”重构的必然代价,WTO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数量较2019年增长27%,多边贸易体系向“朋友圈经济”加速演变。
数据是最冰冷的见证:2024年我国对东盟出口同比下降5.2%,集装箱码头空箱堆积量同比增加30%;高端机床进口依存度仍达70%,芯片自给率不足20%。这些数字背后,是旧有“两头在外”产业链模式的崩塌,更是新秩序重建的倒逼信号——当苹果将15%产能迁至印度,华为却在东莞松山湖建成“零碳工厂”,标志着从“成本驱动”到“技术+生态驱动”的底层逻辑切换。
(二)消费市场的“冰山下陷”: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分层的结构性转型
曾经支撑经济增长的消费马车,如今正遭遇冰川期。房地产深度调整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跌破60%,家装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45%;居民部门在房价下跌与收入预期不稳的双重压力下,2024年储蓄率同比上升2.3%,消费倾向降至五年最低。某大型购物中心的奶茶店从日均200单降至80单,店员感慨:“大家连杯30元的奶茶都要犹豫了。”但消费市场并非全面萎缩,而是呈现显著的“K型分化”——奢侈品消费同比增长12%,山姆会员店付费会员数突破1200万,拼多多农产品GMV突破6000亿元,显示消费正在向“高端化”与“性价比”两极迁徙。
这种变迁的底层逻辑是人口结构与收入分配的深层调整:老龄化率突破20%,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减少800万,同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4亿人,形成“银发经济”与“新中产消费”的双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提升至52%,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跨境旅行等“品质刚需”逆势增长,印证消费市场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旧有的标准化供给模式难以为继,个性化、场景化需求成为新的增长极。
(三)组织效能的“惯性陷阱”:从科层制红利到敏捷型组织的进化刚需
传统企业的科层制架构,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显得笨拙不堪。某通信企业曾因审批流程冗长,在东南亚5G项目竞标中错失良机,竞争对手用72小时完成的需求响应,他们却需要两周时间——这是典型的“大企业病”,根源于工业时代“金字塔式”管理架构与数字时代“网状协同”需求的冲突。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渗透率不足20%,30%的企业仍在用Excel管理供应链,而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IoT系统实现98%的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订单交付周期压缩至14天,揭示出组织效能的代差正在转化为生存鸿沟。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人才结构的滞后性:当比亚迪将研发人员占比从15%提升至35%,设立20个“颠覆性技术攻关小组”时,多数传统企业仍面临“引进高端人才难、留住核心团队更难”的困境。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制造岗位缺口达500万人,数字化人才薪酬较普通岗位溢价40%,组织变革已从“战略选择”变为“生存必需”,正如华为“让听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的铁三角模式,本质是通过权力下放与前端赋能,重构“决策-执行-反馈”的神经回路。
二、破局之路:在废墟上重建新秩序——三维度构建破局体系
(一)企业生存逻辑的重构:从“成本竞争”到“生态共生”的范式升级
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构建不可替代的生态护城河。宁德时代组建的“动力电池回收联盟”,通过“开采-生产-回收-梯次利用”闭环,将碳酸锂自给率提升至40%,生产成本降低30%,更通过主导《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制定,构建起环保合规壁垒;海尔卡奥斯将家电制造经验转化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工厂数字孪生”系统,让沈阳服装企业定制化生产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订单出错率下降60%,这种“能力外溢”模式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边界,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到“生态构建者”的跃迁。
财务韧性是生存的底线,而毛利率“生死线”的坚守需要双轮驱动:技术降本与规模效应。特斯拉通过4680电池技术与一体化压铸,将Model 3生产成本降至18000美元,较2017年下降40%,支撑其在全球市场多次发起价格战仍保持25%毛利率;某新能源车企则因依赖外部采购,电池成本占比达60%,陷入“卖一辆亏5万”的困境,最终被头部企业并购,印证了“要么构建技术壁垒,要么融入生态体系”的残酷现实。
(二)创业逻辑的范式革命:从“模式复制”到“价值创造”的底层重构
新周期下的创业机会,藏在技术奇点与需求痛点的交汇处,王德培提出的“三种创业逻辑”正演化为具体的破局路径:
1. “从0到1”的硬科技突围:拒绝模式复制,聚焦底层技术突破。某量子计算团队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开发光量子芯片技术,通过“基础研究+场景验证+产业资本”三角赋能,三年内将量子比特数从12个提升至1024个,获得国家大基金领投,其技术已应用于金融风控领域,将风险识别速度提升100倍; Momenta避开L4级全无人驾驶的高风险赛道,聚焦L2+级辅助驾驶,开发“视觉+激光雷达”融合算法,在高速领航场景实现98%的自动变道成功率,与上汽、比亚迪等车企达成定点合作,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00%,证明“精准聚焦细分技术场景”比盲目追求“颠覆性创新”更具商业价值。
2. MVP原则的场景深耕:放弃大而全的幻想,用最小可行性产品击穿细分需求。“露营+自然教育”创业公司“小森生活”,在疫情后洞察都市家庭“短途亲子游”需求,首推“24小时森林课堂”产品:白天组织昆虫观察、植物拓印,夜晚开展星空露营与自然笔记分享,客单价从300元提升至1200元,复购率达45%,秘诀在于“用1个核心场景(自然教育)解决3个痛点(亲子互动、孩子户外缺失、家长教育焦虑)”,印证了“在细分市场做到100分,胜过在全市场做到60分”的创业铁律。
3. 生态型创业的系统构建:从单点突破转向“产业路由器”模式。某农产品B2B平台整合300个县域农批市场,开发“农链通”系统,通过统一ERP管理、智能物流调度、大数据种植指导,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5层压缩至2层,流通成本降低30%,同时为农户提供“订单农业”服务——湖北某柑橘产区根据平台需求数据,将脐橙与血橙种植比例从7:3调整为5:5,滞销率从20%降至5%,这种“连接+赋能+数据”的生态模式,正在重塑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格局。
(三)国家战略的底层支撑:从“政策驱动”到“制度创新”的效能释放
破局的底气,源自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这体现在三个“底层架构”的重塑:
1. 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2024年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带动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增长18%;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启动,深圳、上海率先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某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合规数据共享,将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时间从3天缩短至30分钟,展现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
2. 新型举国体制的效率提升: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国家大基金累计投资超4000亿元,支持中芯国际14nm制程量产、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研发,同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某民营火箭企业通过该机制获得5亿元研发资金,实现火箭回收技术突破,证明“市场主导+政府赋能”的新型协作模式正在改写科技竞争规则。
3. 双循环战略的纵深推进:国内大循环以“新基建”为支点,2024年5G基站数突破300万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90%的规上企业;国际循环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中老铁路开通三年货运量突破1000万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15%,某跨境电商企业通过“海外仓+本土物流”模式,将东南亚市场履约时效从15天缩短至3天,印证双循环不是封闭回路,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螺旋上升。
三、结语:在破局中雕刻确定性——写给每一个时代的参与者
站在新旧秩序的交界处,我们目睹着传统产业的谢幕与新兴势力的崛起。但正如王德培所言,危机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秩序的起点。当企业学会用生态思维重构竞争力,当创业者敢于在硬科技的无人区拓荒,当国家通过制度创新释放要素活力,我们就在变局中雕刻出了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这是一场痛苦的蜕变,也是一次伟大的重生。那些在危机中倒下的,不是因为环境恶劣,而是因为固守旧有的逻辑——沉迷于人口红利的房地产企业、依赖低价竞争的外贸工厂、拒绝数字化转型的传统零售,都成为了旧秩序的陪葬品;那些在变局中崛起的,必将带着新秩序的基因,在时代的浪潮中引领方向——特斯拉用垂直整合重新定义汽车工业,华为用鸿蒙系统构建万物互联生态,宁德时代用回收联盟重塑电池产业链,他们共同的特质是:在挑战中看见趋势,在变局中定义规则,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只有敢于打破旧瓶的人,才能装下新酒;只有勇于在废墟上播种的人,才能收获新的春天。危机的尽头,不是黑暗,而是黎明前的曙光,是属于破局者的星辰大海。正如深圳湾畔的灯光永不熄灭,中关村的创业之火永远燃烧,中国经济的韧性,就在于总有一群人,在寒冬中打磨破冰的利器,在黑夜中点亮前行的火炬——他们是旧秩序的终结者,更是新秩序的缔造者。
《破局吟——题王德培〈经济逻辑〉》
雾锁三关叠嶂稠,旧帆难渡大江流。
芯光断处孤鸿唳,链影迁时暮雨愁。
寒渡消冰舟楫寂,层楼困虎岁华秋。
数据如锋开隘路,科层似茧待鸣鸠。
忽闻雷火融坚壁,生态重构起玉楼。
锂电环收凝霜骨,智造云耕破浪游。
量子初开天地窍,桑榆新辟水云陬。
政策为炉熔铁锁,创新作刃淬金瓯。
从来危局藏机杼,破茧方能化赤虬。
且看潮头操楫者,正将韧性织吴裘。
深耕痛点成膏壤,重构规则立远猷。
莫道风高浪涛急,少年击楫自中流。
作者简介
张庆明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一级巡视员。
来源:今日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