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引导青年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广大青年进一步提升其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这关乎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俄国十月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列宁就提出青年要主动学习,强调青年学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引导青年树立和坚持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增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孟子最早阐述了“家国一体”思想。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抑或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爱国主义基因早已经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修身,认为人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这在今天仍然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尖锐、隐蔽,用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引领青年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一是注重全面贯穿。要加强和巩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根本标准”的价值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探索VR+思政、AI+思政、思政课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等新技术应用,让思政课更加沉浸和生动。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工系统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案,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全力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能。
二是注重文化养成。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迫切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阵地意识,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要深入研究和阐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课题,争取出现一批优秀教学成果。要回归“以文化人”初心,着力打造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一些文化品牌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围绕学科特色和学校历史,建设校史文化墙、校友馆等一批精品文化设施,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品位。
三是强化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回归并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当前,一些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说教意味浓厚,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要积极回应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潜移默化地将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实践,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原则,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增强第一、第二课堂联动育人,进一步整合实践资源,依托合作企业、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拓展实践平台,在强化校内外联动中推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实现协同育人。
来源:光明网